大秦之歌描绘了秦始皇嬴政在众多重要人物如吕不韦、李斯、王翦等的协助下,平定六国,统一华夏,建立起中国历史上首个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的故事。
战国晚期,历经五百余年的战火纷争,华夏大地仍饱受生灵涂炭之苦。当时六国势弱,秦国独领风骚,天下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巨商吕不韦携嬴异人逃归秦国,嬴政幼时被遗留在邯郸,历经生死劫难,目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尽痛苦。他心中镌刻着统一天下的志向,从此踏上了王者之路。
归秦后的嬴政,在政治漩涡中经历了精神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位真正的王者。他精心谋划,暗中行动,平定乱局,亲政罢相,收复王权。他又铲除宗室复辟势力,为灭国扫清障碍。在李斯、王翦、蒙恬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他成功平定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大秦辉煌》这部作品由延艺执导,众多明星倾情出演,于2020年12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并在各大线上平台热播。该剧是系列小说的第四部与第五部,其他小说依顺序为《国命纵横》、《金戈铁马》等。剧情亦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的延续。
在历史的洪流中,秦帝国无疑是那段时期最耀眼的存在。它连接战国,开启汉唐,成为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自秦朝开创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的核心内涵,历经千年而不衰。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重要人物,都是真实历史的见证。在阅读历史题材的书籍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事件的发展,更能深入体会当事人的心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以李斯为例,他在整个秦帝国的仕途中,经历了从楚国上蔡仓官到秦国重要官员的晋升之路。他的经历与秦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嬴政、吕不韦、嫪毐等重要人物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斯的奋斗史,也是秦国从战国七雄之一成长为大秦帝国的过程。通过了解李斯的一生,我们便能认识那个传奇的时代;理解李斯的喜怒哀乐,便不会对秦国的兴衰感到意外。
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历史之浩瀚如海,波澜壮阔、余味悠长。在权力的刚猛与政治的柔软之间,人性则显得尤为微妙和复杂。在秦帝国内部权力与利益的斗争中,人们隐藏情绪、尔虞我诈。无论人们如何强大,内心深处总有一份情感、一份温柔留给他人。这份感情成为他们的铠甲和软肋。
人生进退取舍的哲学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尤为深邃。如何在“变”与“不变”、“变多”和“变少”中取得平衡?李斯在推动秦制改革时便面临这样的选择。他力排众议、冒全秦权贵之不韪力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作为中央-地方根本管理体制这一政治理想。这不仅是他的政治追求更是他的生命理想甚至不惜以身犯险也未放弃他的理想追求展现出人类对于理想追求的坚持和勇气可嘉可叹值得深思也启示我们即使在困难面前也应坚守理想不忘初心
历史视阈中的辩证思索
对于李斯的观念,他道出人生进退的选择并不拘泥于个人的得失。简言之,无需过多言辞,此句已尽显深意。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历史的诠释究竟如何影响我们对过去的认知。
历史,并非固定不变的真相,而在于我们如何解读。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非仅由经历决定,更在于对经历的诠释。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真实,其实取决于我们对其事件的诠释。
以“坑儒”事件为例,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细节。最初,“坑儒”一词常被用来指责秦始皇和李斯对术士的残酷行为。深入探究其背后,我们会发现这背后涉及到炼丹、皇权、以及术士的逃逸等诸多因素。随着历史的演变,《古文尚书》及《尚书序》的记载,使得“坑儒”之说被固定下来。但文人存疑,直至清代,这两本书被列入伪书之列,但儒生群体却选择默认此说。这其中,或许是出于群体利益和情感的需要。所谓的历史真实,往往是部分人希望呈现的真实,是浩瀚海面上的冰山一角。
在秦朝的历史长河中,李斯与姚贾的交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之间的交往并非简单的外交手段,而是智慧的碰撞和交融。李斯与姚贾的对话中,展现了他们对未来大秦帝国的构想和期待。李斯提出的“姚贾之后,再无纵横”不仅表达了对姚贾的赞赏,也展现了大秦帝国的雄心壮志。
嬴政和李斯联手打造的大秦帝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格局,实现了中华大地的统一。这一伟大成就,不仅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根本政治框架,更对华夏文明圈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影响历久弥新,对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走向具有决定性意义。
大秦帝国的产生和强盛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更是英雄人物的呕心沥血和鞠躬尽瘁的体现。李斯和嬴政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天下、对民生的深深关切和责任感。他们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令人动容。
愿我们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如嬴政传国玉玺中李斯所刻之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我们应虚心研习历史,全面寻找真相,客观思考,理性对待。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应珍惜先辈们的付出和贡献,同时为未来的发展继续努力前行。
这些是我在研究历史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