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春归无觅处”中的“觅”字探意》
“觅”字在古诗中,常常代表着寻找、寻求之意。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便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春光逝去,无处寻觅的怅恨之情。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初夏,于江州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描述了初夏四月,山下芳菲已尽,但在山寺中却意外遇见了刚刚盛开的桃花。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和语言上看,似乎并无深奥、奇警之处。它却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生动的纪述和描写。这平淡自然的小诗,却蕴含了深邃的意境,富有情趣。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大林寺桃花》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无觅处”的意思,即无处寻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无奈和惋惜。春光虽已逝去,但诗人并未放弃寻找,这种寻找的过程,恰恰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求。
这首诗中的“觅”字,不仅把抽象的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还把春光拟人化,仿佛真有脚一般,可以转来躲去。这种生动的描绘,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在日常生活中,“觅”常常用于形容寻找某样东西的过程。它带有一种积极寻找、努力寻找的意味。而在更抽象的语境中,“觅”字则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探索和追求的精神。
“觅”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词。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长恨春归无觅处”用“觅”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无奈和惋惜,同时也传达出对美好事物难以留住的深深感慨。这种用法既体现了“觅”字在寻找行为上的含义,也展示了它在表达情感和哲理上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在阅读古诗时,不禁对诗人的才情和情感的深度产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