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离别在所难免,世事纷扰,战乱频仍,短暂的分离也令人倍感惋惜。这句诗勾起了人们内心的离别之情,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无常中的情感纽带。
在遥远的雪岭,天外使者尚未归来,松州仍有殿前军队驻守。这两句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时局和诗人的亲历亲闻,是“世路干戈”的具体体现。历史与现实交织,让人感受到悲剧的重演和时光的凝滞。
酒席上的醉客与醒客相互交融,江上的晴云与雨云交织在一起。这里的醉与醒不仅仅指身体上的状态,更是内心的矛盾冲突。诗人在表达内心的忧患意识时,运用了形象的描写手法。
在成都,美酒相伴可以度过余生,当垆的仍是卓文君。这里用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重申了贫士失职的悲愤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诗人自身的体验,也是历代文人共同的悲愤。
有人曾评价说,李商隐是唯一一位真正学习杜甫并得其精髓的诗人。这首诗的特点不仅在于遣词造句方面的学杜,更在于用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作为出发点,展现了相隔百年的两位诗人的众多相似之处。这首诗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打动人心,引人深思。
再来看《诗经》中的《杕杜·有杕之杜》。这首诗描述了王事繁忙的征夫与家中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有杕之杜的景象,表达了征夫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王事的忧虑。诗中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悲伤,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忧伤。诗中的征夫表达了渴望回家的心情,展现了人们对家园的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原文
孤零零的赤棠,枝头结满滚圆的果实。王事没有止息,要延续我孤独的时日。光阴已临十月,女子伤心之极,远征的人想已闲逸。孤零零的赤棠,叶子正繁茂翠碧。王事没有止息,我心充满哀伤忧戚。草木还那么萋萋,女子无限悲凄,远征的人哪该可以归里。登上那北山山顶,且去采摘枸杞。王事没有止息,使我父母也忧愁不已。檀木的役车已破,拉车的四马已疲,远征的人该归来在即。一辆辆车子没载着你回归,我忧心忡忡痛苦难耐。预定时间已过你仍没到,我的忧郁如山如海。求卜问筮结果一致,都说你回家指日可待,远征的人离乡已近就要归来。
孤零零的赤棠,枝头结满滚圆的果实。王事不断,延续我孤独的时日。光阴已临十月,女子伤心欲绝,远征的人却仍忙碌不已。孤零零的赤棠,叶子正繁茂翠碧。王事不断,我心充满哀伤忧戚。草木依然萋萋,女子无限悲凄,远征的人何时能归乡故里?登上那北山山顶,且去采摘枸杞。王事不断,使我父母也忧愁不已。檀木的役车已破,拉车的四马已疲,远征的人是否已临近归期?一辆辆车子没载着你回归,我忧心忡忡痛苦难耐。预定时间已过你仍没到,我的忧郁如山如海。求卜问筮结果一致,都说你回家指日可待,远征的人离乡已近就要归来。
#### 注释
1. 有:句首语助词,无义。杕:树木孤独貌。杜:一种果木,又名赤棠梨。
2. 睆:果实圆浑貌。实:果实。
3. 靡:没有。盬:停止。
4. 嗣:延长、延续。
5. 阳:农历十月,十月又名阳月。止:句尾语气词。
6. 遑:闲暇。一说忙。
7. 萋萋:草木茂盛貌。
8. 陟:登山。
9. 言:语助词,无义。杞:即枸杞,落叶灌木,果实小而红,可食,可入药。
10. 忧:此为使动用法,使父母忧。一说忧父母无人供养。
11. 檀车:役车,一般是用檀木做的,一说是车轮用檀木做的。幝(chǎn)幝:破败貌。
12. 牡:公马。痯痯:疲劳貌。
13. 匪:非。载:车子载运。
14. 孔:很,大。疚:病痛。
15. 期:预先约定时间。逝:过去。
16. 恤:忧虑。
17. 卜:以龟甲占吉凶。筮:以蓍草算卦。偕:合。
18. 会言:合言,都说。一说会为聚合(离人相聚),言为语助词,无义。
19. 迩:近。
#### 译文
孤零零的赤棠,枝头结满滚圆的果实。王事没有止息,要延续我孤独的时日。光阴已临十月,女子伤心之极,远征的人想已闲逸。孤零零的赤棠,叶子正繁茂翠碧。王事没有止息,我心充满哀伤忧戚。草木还那么萋萋,女子无限悲凄,远征的人哪该可以归里。登上那北山山顶,且去采摘枸杞。王事没有止息,使我父母也忧愁不已。檀木的役车已破,拉车的四马已疲,远征的人该归来在即。一辆辆车子没载着你回归,我忧心忡忡痛苦难耐。预定时间已过你仍没到,我的忧郁如山如海。求卜问筮结果一致,都说你回家指日可待,远征的人离乡已近就要归来。
#### 赏析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长年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歌,自《毛序》以来,古今没有什么异议。诗分四章,每章七句。第一章有杕之杜,有睆其实两句即以兴起首,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这以兴起的两句与后边送别杜十四赴江南
风接水乡道别离,春江杳茫正远航。
落日余晖照帆影,不知何处是归乡。
【诗意诠释】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在离别的时刻,我们通常托酒以寄托心意,以景来引发怀旧之情,寓含着互相勉励的词句以表达彼此的情意。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送别时的场景,也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情厚意。
首句“风接水乡道别离”,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深深的情感。荆吴相接,如同天涯若比邻,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接壤,更是情感上的共鸣。诗人以宽解安慰的语气,暗含着对行者杜十四的鼓励与支持。
次句“春江杳茫正远航”,描绘了春江的辽阔与行者的远行。春江水势浩荡,正是行船的好时机。这一句既表达了行者即将远行的现实,也寓含着诗人对行者前程的祝福与期待。
第三句“落日余晖照帆影”,则将惜别之情推向了高潮。在这离别的时刻,诗人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落日的余晖映照在远行的帆影上,这一幕如此动人,却又如此令人心碎。
最后一句“不知何处是归乡”,则点明了离别的主题。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离别的感伤与不舍。离别是为了重逢,但未来的路途充满了未知与变数,何时才能再次相见,这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整首诗以送者的角度出发,淡如水的情感却意味深长。诗人的自我形象在诗中得以展现,那是一个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的送别场景。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颇富神韵。不仅在谋篇造语上出格,更在情感表达上真挚动人。
杜荀鹤春宫怨
早年被美误入宫,如今对镜已无心。
容颜虽好不蒙宠,教我如何再饰容?
风暖鸟声乱入耳,日高花影重映身。
越溪女伴今何在?相忆当年采芙蓉。
【赏析】
此诗为代宫女抒怨之作,亦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后的孤寂生活;颔联则表达取宠不在容貌的观念;颈联以景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愫;末联则回溯往日之情、更露怨情。诗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句,历来为人所推崇。至于此诗的作者归属尚有争议待解。
李商隐蜀中离席诗感悟
李商隐笔下的离别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和情感共鸣。蜀中离席上不仅有着个人间的伤别之情更有对时局的忧虑与感慨他借伤别的席上之感传达了自己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为离愁别恨的题材增添了更多的厚重感从而有深度地展现出了七律题旨的核心意境。"世路干戈惜暂分"一句不仅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也隐含了对战乱时代的忧虑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不如以旷达处之吧!
关于时局的深沉描绘
这两段文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动荡局势。朝廷派遣的使臣尚未从雪岭归来,松州依然驻扎着朝廷的军队,这一片区域的战火连年不断。唐王朝与吐蕃、党项等地的边境争夺战争屡见不鲜,局势异常紧张。作者以广阔的视角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其中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从时事到眼前的转变
接着的文字从紧张的时事话题巧妙地转到了眼前的场景。宴席上,醉客与醒客的对话,江上晴云与雨云的交替,都成为了诗人抒发内心感慨的媒介。诗人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忧国伤时的心情。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的忧虑,以及对于那些只顾眼前、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的不满。
诗中的对仗与音韵之美
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工整巧妙的对仗,如“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不仅富有音韵之美,而且意义丰厚。这种当句对的修辞手法,始创于杜甫,而李商隐则将其运用得更加成熟、定型。诗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精彩对仗,如“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等,都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诗歌造诣。
成都生活的描绘与反思
接下来的文字描绘了成都的美酒和美人,但其中却隐含着诗人的反思。对于那些认为这是赞美成都美好生活的人而言,这其实是诗人的反讽。在诗人的笔下,这反而突显了其生活的漂泊和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时事的悲凉与酒色的流连之间,似乎也隐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
唐诗七律的传承与发展
唐诗七律在杜甫时代达到了高峰,而李商隐则是其后继者之一,他使得七律重新焕发了光彩。王安石曾评价说,李商隐是唐朝人中学得杜诗神韵的少数诗人之一。在这首诗中,作者明确表示要学习杜甫的风格,将抒情、叙事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的诗歌风格。
个人的情感与体悟
整首诗不仅是对时局的描绘和反思,更是诗人个人情感和体悟的体现。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对于社会局势的担忧、对于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等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的反思和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佳作,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体悟。它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