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凄冷的夜色中,有一句诗悄然流传——下一句是“如闻泣幽咽”。这句诗源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石壕吏》。
一、原作
夜色朦胧中,我投宿至石壕村。村中静寂,却有吏人夜行捉人。老翁机智地逃走,老妇出门探看。那吏人呼喊声震耳欲聋,老妇的啼哭又是多么悲苦。
我倾听老妇诉说家中遭遇:三个儿子都已前往邺城驻守。其中一子捎信回家,言明另外两个儿子已在战事中丧生。家中仅存之人只能苟延残喘,逝者已矣,永无复生之机。屋内已无人烟,唯有乳儿尚在襁褓中。因有孙儿在,其母不忍离去,进退维谷,衣衫不整。老妇我虽力衰,但仍愿跟随吏人连夜归队。应征赴河阳的急务,或许还能备好晨炊之需。夜深后,语声渐稀,隐约传来低声啜泣。天明我启程离去,只与老翁道别。
二、译文
傍晚时我来到石壕村投宿,恰逢差役夜间强行征兵。老翁机智地越墙逃离了家宅,老妇出门去察看情况。差役的呼喊声是如此的凶狠,老妇人的哭泣声又是如此的悲切。我听到老妇上前说家中情况:我家三个儿子都去邺城参战了。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家,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活着的人只能尽力生存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能复生了。如今家里已无人可用,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因有孙子在,孩子的母亲虽然还没离去,但因无暇顾及自己的衣着而显得十分邋遢。老妇我虽年迈力衰,但仍恳请让我跟随你连夜赶回军营去。我将赶往河阳以应征务,或许还能为军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约听到低微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前行踏上征途,只能与刚刚返家的老翁作别了。
三、赏析
此诗描述了差役夜间强行征兵的场景,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暴行,并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杜甫通过这一故事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爱之情。诗中以精炼的语言将抒情与议论融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快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四、作者介绍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与民间疾苦的诗歌为世人所称颂传诵、名篇众多。“三吏”“三别”都是他在不同体裁下的卓越代表、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艺术之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广泛地体现在不同文学领域中传承与发扬着杜甫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对人性与社会问题深刻的思考与反思能力等品质值得人们学习与借鉴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去创造美好生活和社会环境等美好未来愿景之中去努力追求实现美好理想与目标等美好愿望之中去不断前行!
《石壕吏》这首诗以生动真实的描绘和深刻的社会反思引起了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与共鸣、并给予我们宝贵的历史启示和深刻反思空间!我们应当从中学到关爱他人、关注社会问题等品质、并将这些品质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
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