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无法想象,存在一种状态的频率和广度是如此之广,它就是“无聊”。当人们感受到无聊时,消解的方式似乎又极其有限。有些人会通过捏方便面、观察自然等方式来度过无聊的时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就像钟摆一样,在“无聊”与“有趣”之间摇摆,仿佛这是一条看不见的“生命线”。值得注意的是,“无聊”并不意味着生命力为零。
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正是在最无聊的时刻诞生的。例如牛顿在散步时因苹果落地而引发对万有引力的思考。心理学家们为了探究无聊背后的心理机制,设计了一系列问卷来研究人们的无聊程度。然而至今,对于“无聊”的定义仍然没有达成完全的共识。
对于那些深陷“无聊”深渊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面对这种状况,有些人选择把无聊转化为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种积极的转变。据调查,英国人每周约有6小时感到无聊,可见无聊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普遍性。
不只是人类会感受到无聊,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也有这种体验。例如小狗在无事可做时也会感到无聊,它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情绪。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些动物在看似无所事事时,实际上它们的警觉性依然很高。对于动物来说,无聊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生存优势,例如对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无聊”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情绪状态,但它却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无聊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感到无聊等等。研究表明,男人的无聊程度高于女人,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研究者认为,无聊更可能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特质。当人们感到自己被困在无法控制的情境中时,可能会唤醒这种状态。
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托马斯·戈茨教授总结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无聊,包括平庸型无聊、搜索型无聊、校准型无聊、反应型无聊和冷漠型无聊。特定的性格可以预测人们可能更容易产生的无聊类型。了解这些类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闲暇之余,无聊的情绪也可能成为我们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催生出无数令人惊艳的想法。历史上许多文学巨匠、艺术家们,正是在孤独寂静、感到百无聊赖的深夜,才开始沉浸于这种无聊带来的灵感之中。
心理学家曼恩进行了一项对比实验,结果发现那些在15分钟内反复抄写电话簿而感到无聊的人,实际上能够提出更多的创意想法。她认为,当我们处于无聊状态时,会允许我们的大脑自由漫游,不受约束地进行想象。
无聊的时刻也能激励我们去追求更有趣的事物,让我们的思维更具创意性。现在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孩子们的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许多成年人会感叹,“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幸福了,想想我们小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有几包干吃面,更不用说玩具了。那时候如果有一个玩具,整个小伙伴都会围绕过来,那种幸福感是无法言喻的。”是的,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不缺玩具和娱乐。
正因为一些家长小时候缺少玩具的遗憾,所以在自己有了孩子后,会购买大量的玩具来弥补自己小时候的失落感。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繁忙,选择用玩具来替代自己的陪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辈出,家长们纷纷带着孩子出门见识世面。许多年轻父母会给孩子购买大量玩具,试图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但是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
克莱尔勒纳曾指出,过多的玩具或不合适的玩具可能会损害孩子的认知能力。过多的玩具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耍并从中学习新知识。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家长是否需要给孩子购买大量玩具呢?孩子是家庭的宝贝疙瘩,家长通常会通过购买玩具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其中许多都打着益智的旗号进行宣传。
有的家庭甚至为孩子准备了专门的房间来放置玩具,从宝宝出生到十岁的玩具一应俱全。给孩子买那么多玩具真的对孩子好吗?实际上,过度的玩具可能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发展。有的家长尝试让孩子玩益智类玩具来锻炼其动手和思维能力,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大量的玩具占据了孩子的时间,他们身边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玩具,导致他们无法感受到无聊,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发展。
英国心理学会会刊《心理学家》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创造力而言,无聊的环境比有趣的环境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当人们处于无聊状态时,大脑会联想各种奇思妙想或白日梦,这时人们的思维不受限制,创造力更容易萌发。曼恩博士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无聊呢?家长不应为孩子的无聊感到愧疚,应改变对无聊的观念,允许孩子发呆。有的孩子喜欢发呆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思考一些问题。让孩子有自己的无聊时光并给他们独处的机会并不意味着家长不负责任或放养孩子。家长应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次数以防沉迷其中影响创造力的发挥。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以接触自然、激发创造力。最后家长应花时间和孩子一起观察新事物培养动脑的好习惯等这些方式都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与无聊相处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升自我思考能力解决未来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惊喜和挑战展望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相信家长一定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规划和指导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意义让我们共同期待美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