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励志短句

《倒春寒界定:气温低于某个临界点》 倒春寒怎么划分

今年倒春寒现象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刚刚进入春季的时候,由于气温尚未回升到初九水平,天气频繁出现大幅度波动,这种情况下的气温骤降被称为倒春寒。那么,倒春寒究竟是什么呢?温度下降多少度才算是倒春寒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关于倒春寒的日期,一般出现在阳历的2月到3月之间,具体时间并不固定。倒春寒是指春季已经开始,但天气突然回到了寒冷的状态,一般出现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想要了解今年倒春寒具体出现在哪一天,需要参考当地的气象预报。

那么,温度下降到多少度才被认为是倒春寒呢?当气温下降到10度以下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倒春寒。具体来说,倒春寒是指春季连续3天或以上时间,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天气现象。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例如四川省的标准是3-4月期间连续3天或以上时间,日平均气温低于10℃,称为倒春寒过程。

倒春寒一般会持续多久呢?通常情况下,倒春寒会持续3-5天,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长达2个星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较强冷空气的频繁袭击,导致气温迅速下降。

除了对倒春寒的定义和持续时间进行了解,我们还需要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大气温度状况是决定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气温的变化实质上是内能大小的变化,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空气失去热量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引起空气内能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空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引起的,另一种是由外界压力的变化对空气作功引起的。

在实际大气中,气温的变化是多种传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地面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主要以辐射方式为主,而在气层之间则以对流和湍流为主。蒸发和凝结过程中的潜热交换也对气温变化产生影响。不同纬度和地区之间,空气的热量交换主要依靠平流。

倒春寒是一种全球性的天气现象,不仅在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和美国等地也有发生。了解倒春寒的现象、定义、持续时间以及气温变化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种天气变化,做好防范和适应。一、关于直减率的说明

1. 干绝热直减率与湿绝热直减率

干绝热过程中,空气团每上升或下降100m,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值约为1℃。这一数值是通过一系列气象学原理计算得出的。而湿绝热变化,指的是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所经历的绝热变化。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即湿绝热直减率,用γm表示,其平均值约为0.5℃/100m。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γm与γd(干绝热直减率)的差异源于饱和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因温度降低而易发生凝结,放出热量,从而缓和了空气上升冷却的程度。而干空气或水汽未饱和的湿空气上升时则不会发生这样的凝结放热,因此降温会更多。γm不是一个固定值,它会随气压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物理意义上,干绝热直减率、湿绝热直减率以及气温垂直梯度在气象学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前者两者主要描述了气团本身的温度变化率,而气温垂直梯度则表示实际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二、气温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 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包括日变化和年变化。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这种日变化受季节、天气、纬度、地形以及下垫面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而冬季则可能稍有延迟。陆地上的气温日较差通常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

年变化方面,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被称为气温年较差。这一差异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也受到海陆分布、距离海洋的远近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带大陆地区的年较差明显大于温带海洋地区。

2. 气温的空间分布及垂直变化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主要受到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如冷空气南下或暖空气北上等都会导致气温的突然变化。而在垂直分布上,对流层中的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地面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和直接热源,而高度增加会使大气中的水汽和气溶胶粒子减少,从而导致气温降低。

三、气温垂直梯度的解释

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梯度是指高度每相差100m时,两端气温的差值。这一梯度的平均值约为0.65℃/100m。但实际上的气温垂直梯度会随时间和高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它是描述大气层中温度分布的重要参数之一。当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时,γ值为正;反之,则为负。γ的绝对值越大,表示气温随高度变化越大。

由于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到地表的影响较小,因此气温垂直梯度的变化相较于下层要小很多。中层气温垂直梯度的平均值在0.5至0.6摄氏度每100米之间,上层则为0.65至0.75摄氏度每100米。而对流层下层(从地面至2公里)的平均气温垂直梯度则在0.3至0.4摄氏度每100米之间。由于受到地面增热和冷却的显著影响,气温垂直梯度的变化幅度较大。气温垂直梯度也会随着地面的性质、季节、昼夜以及天气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显著差异。例如,在夏季白天的晴空下,大陆地面剧烈增温,近地层的气温垂直梯度可高达1.2至1.5摄氏度每100米。

对流层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叫做逆温。通常情况下,对流层中的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在某些条件下,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这就是逆温。出现逆温的气层被称为逆温层。当逆温发生时,冷而重的空气在下方,暖而轻的空气在上方,这使得气层处于稳定状态,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逆温层下部常常聚集大量的烟尘、水汽凝结物等,使能见度变差,同时也加重了空气污染。

逆温可以根据形成原因分为多种类型,如辐射逆温和平流逆温等。其中,辐射逆温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因有效辐射而迅速冷却,导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随着地面辐射的继续进行,逆温逐渐向上扩展,在黎明时达到最强。而平流逆温则是当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时,由于近地气层受冷地面影响大,降温较多,而上层空气受影响小,降温较少,从而产生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有许多应用。例如,在有霜冻的夜晚,可以通过燃烧柴草、化学物质等产生烟雾来阻挡逆温层的散失,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并达到防霜冻的效果。在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时,选择清晨进行可以有效地利用逆温层将药剂停留在贴地气层并扩展到水平方向和下方,从而均匀地洒落在植株上。在寒冷季节晾晒农副产品时,为了避免地面温度过低导致物品受冻,可以将物品置于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位置上。在果树栽培中也可以利用逆温现象进行高接技术来保护果树免受低温危害。

大气稳定度也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天气现象的发生都与大气稳定度密切相关。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层中空气团是否稳定在原位以及是否易于发生对流的程度。当空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具有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时即被称为大气稳定度。通过对气团的移动情况和其本身的绝热直减率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垂直梯度的对比关系来判断大气是否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1)当温度垂直梯度大于干绝热直减率时气层是绝对不稳定的;(2)当温度垂直梯度小于湿绝热直减率时气层是绝对稳定的;(3)其他情况下气层的稳定性则取决于具体的条件。大气稳定度直接影响着大气中对流运动的强弱进而影响天气现象的发生例如稳定的大气层结下常出现雾、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则常伴随着积状云、阵性降水和冰雹等天气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