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一次生动的学术与情感的交融
在那个年代,梁任公先生晚年的身影不再涉足政治的风云,而是转向了学术的殿堂。大约是在那个充满朝气的年代,即大约1921年,清华学校有幸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演讲,演讲主题为《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有幸亲耳聆听,深受震撼。那时的青年学子们,对梁任公先生充满敬仰,不是因为他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角色,也不仅仅因为他在云南起义的策划中的重要作用,而是因为他的学术光芒和激昂的情感对青年一代产生的深远影响。尽管许多显赫一时的政治家曾在我们的校园里发表演讲,但只有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演讲手稿被收入了《饮冰室文集》。他的演讲并非即兴发挥,而是预先精心撰写,每一个字都整齐地书写在宽大的宣纸上。他的书法犹如优美的诗篇,用浓墨写在宣纸上,极具艺术美感。读他的文章与听他的演讲,其感受相差甚远。正如阅读剧本与观看戏剧之间的差异,文字所描绘的情感与现场的氛围、语气的变化是无法替代的。
我记得那天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高等科楼上的大教堂座无虚席。随后,一位精神矍铄的人物走了进来。他身材短小精悍,秃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步态稳健。他的风采令人瞩目,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了他的讲稿,目光扫视了一下听众。接着,他开始了简短的开场白,只有两句。第一句是:“启超虽无深厚的学问,但也有一点见识。”这样谦逊而自负的开场白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广东话虽然与国语相差甚远,但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有时洪亮激昂,使我们能够听懂并感受到他每一字的情感。
我记得他开始时讲解一首古诗《箜篌引》。这首诗经他朗诵并解释后,呈现出一幅悲剧的画面,有起承转合,有情节、背景、人物和情感。二十多年后,我在茅津渡候船渡河时,面对滚滚黄河的景象,不禁回想起先生讲解的这首诗。
梁先生的记忆力令人钦佩。除了笔写的讲稿外,他还能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都能背诵得出。当他背诵到激昂之处,如果突然忘记下文,他会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他的记忆力便恢复如常,流畅地继续背诵下去。我们屏息等待他的回忆,随着他的记忆恢复而欢喜。
先生的讲演激动之处,便如同表演一般。他手舞足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当他讲解到最喜爱的《桃花扇》时,他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他用手巾拭泪,许多听众也泪下沾巾。听他讲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先生又破涕为笑。
这一次演讲分三次完成,每次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却倍感愉悦。听过他演讲的人,除了当时深受感动之外,不少人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生常说自己的笔锋带有情感,但实际上他在言谈讲演中所表达的情感要强烈得多。
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当今之世,能有几人?他的这次演讲让我深受触动,于是我写下这篇文记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也是作家梁实秋的作品,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教案以及原文内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范文及原文整理推荐给大家参考学习之用。教案目标包括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等知识点和能力目标等部分构成部分等部分组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的叙事散文记录了作家聆听梁启超先生的一次难忘的演讲让我们跟随作家的笔触领略当时场景重温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风采和情感深度思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领略其中的韵味并有所收获!重塑文章以展现梁任公的形象与性格
一、引入
曾经听过演讲的你,是否曾在那激荡人心的言辞中,捕捉到演讲者的性格与情感?梁实秋,这位文学巨匠,却能从一次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敏锐地描绘出梁任公独特的性格风貌。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文章,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梁任公。
二、背景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文不仅仅是一篇关于演讲的记叙,更是对梁启超先生性格、气质和修养的一次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了解到梁任公的风采,还能培养我们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搜集整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与人格魅力
梁启超,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通过搜集和讲述梁启超的事迹,我们不仅能深入了解他的卓越成就,更能感受到他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让我们一同感受梁启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的精神。
四、文章重点与难点解析
本文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通过叙事展现梁任公的性情。梁启超的演讲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是如何通过梁实秋的字字句句生动展现出来的?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而难点则在于记叙中加入作者自身评论和感受的写法。这种写法如何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五、学生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梁任公的形象和性格,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默读文章,感知人物形象。接着,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让学生进行表演性范读,以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情。我们还鼓励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是否有听演讲的经历,是否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引出本文的主题——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梁任公的形象和性格。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和语句,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关于梁启超的材料,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交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接着,进行表演性范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性情。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到梁任公的形象和性格,还能培养我们的分析、表达和搜集信息的能力。让我们一同走进梁启超的世界,感受他的卓越成就和人格魅力。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能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梁启超先生:政界的才子与文坛的璀璨明珠
=====================
当我们谈及梁启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在政界的卓越成就。他是一位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参与了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与康有为并称为“康梁”,他们的公车上书,更是成为历史的见证。但除了这些,梁启超在文坛上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想要真正了解这位学者,就不能不读梁实秋为他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说起。梁实秋原名梁治华,他不仅是一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著作丰富多样,《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文风风趣幽默,朴实隽永,深受读者喜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让我们先对作者和背景有所了解。接下来,请大家用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并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思考以下问题:
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字词解析:
戊(wù)戌(xū)叱(zhà)咤风云的人物:这里描述了梁启超在政治界的非凡影响力。
莅(lì)临:表示梁启超亲临现场,为听众带来震撼的演讲体验。
迥(jiǒng)异:形容梁启超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
精悍(hàn):形容梁启超的演讲风格简练而有力。
激亢(kàng):表现梁启超演讲时的激情和激昂的情绪。
箜(kōng)篌(hóu):一种古代乐器,这里可能暗指梁启超的文艺才华。
酣(hān)畅:形容演讲流畅自如,让人听得酣畅淋漓。
蓟(jì)北:可能暗指梁启超的某些经历或事迹。
回答问题:
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以及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的影响。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文中可以看出,过去不少显宦和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梁启超的出场,短小精悍、风神潇洒,左右顾盼间光芒四射,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梁启超在政治界的风采,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在文坛上的璀璨明珠形象。他的才华、他的风采、他的影响力,都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梁实秋笔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先生,晚年已脱离尘世纷扰,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大约在一九二一年左右,清华学校有幸迎来了他的第二次演讲,主题聚焦于《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有幸聆听了这场令人动容的演讲。
青年学子们对梁任公先生充满敬仰,并非仅仅因为他曾参与戊戌政变或策划云南起义,而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青年一代具有启迪和引导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和风云人物莅校讲话,但他们的讲话并未在青年学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梁任公先生的讲演稿被收入饮冰室文集,他的书法秀丽,写在宣纸上的讲稿更是美观。读他的文章与听他的演讲,其趣味相差甚远,如同读剧本与看戏之间的差异。
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座无虚席。随后,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步入,身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他就是梁任公先生。他走上讲台,打开讲稿,目光扫视全场,接着是简短的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种谦逊中的自负让人难以忘怀。他的广东官话虽与国语相去甚远,但他的声音沉着有力,有时宏亮激亢,让我们能听懂每一个字。
他首先引用了一首古诗《箜篌引》,经过他的朗诵与解释,这首诗成为一出悲剧,情节、背景、人物、情感一应俱全。多年后,我在茅津渡见到苍茫的景象,不禁想起先生讲的这首诗。
这次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但状极愉快。听过这次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深受感动之外,不少人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但从这次演讲来看,先生在言谈中所流露的情感比文字中更加强烈无数倍!他的每一次演讲都是一次情感的流淌和艺术的展现。他的才华、激情与热爱不仅感动了学生,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在场的人。他的演讲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的解读和赏析,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交流。这样的演讲艺术和情感表达无疑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