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发展形态和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中,文化产业的概念不断演变,内涵日益丰富。尽管专家学者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权威、标准的定义。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分类,对于研究东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能够促进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推动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概念、分类
文化产业的概念起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对“大众文化”的争议和批判。自此之后,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到了学术界和各国的高度关注。文化产业的变迁和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学术界,文化产业是一个内涵丰富、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
一、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
给“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界定一个准确的定义目前仍然比较困难。如果从人类学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一个独特人群或社会团体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的产业都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有关,都可以被认为是文化产业。如果我们把文化定义为“社会秩序得以传播、再造、体验及探索的一个必要(虽然并非唯一)的表意系统”,那么“文化产业”这一术语的表述和使用就会更加精准和严谨。
简单来说,文化产业通常指的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最直接相关的机构,主要包括营利性的文化企业机构,有时也包含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和国家组织及非营利组织。文化产业的定义大多包括广播电视、书报刊出版、广告以及表演艺术等。所有这些文化活动的首要目标都是与受众沟通并创作文本,最终多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相对应的概念,长期以来,二者在很多场合和领域被混合使用,人们未能准确认识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逐渐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并成为一种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体两翼。
文化事业由主导,具有公益性质,主要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文化产业则由市场主导,是经营性的,主要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推动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资本来源和管理体制上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家对两者的调控方式也有所不同。
文化事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公益性、社会共享性和社会公用性三个方面。在国家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文化事业起着重要的文化服务引导作用,滋养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可以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满足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都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
(二)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
我国对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有着明确的区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主要指的是那些依靠个人天赋、技艺和智慧,通过创新开发进而创造就业机会和潜在财富的艺术思维活动。
创意产业区别于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在于它高度集纳了创意元素、文化因子和科技力量,三者相互作用并深度融合,形成了高智慧、高文化的新型产业集群。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依靠人的灵感和创新完成的,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和加工。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来获取经济效益。我们也要认识到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推动文化产业深度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联系
文化与创意紧密相连,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学术研究及决策层面,对于“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一直存在诸多分歧。虽然文化和产业常常被视为平行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似性,但同时也有显著的差异。有时候,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划分得十分明确,而在其他时候,这两个术语又可以互换使用。
在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创意产业被认为具有积极意义。它为知识创新、产业升级和效益倍增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以及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目标、重点的不完全契合,以及与我国倡导的自主创新的不一致性,盲目模仿他国如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不利于的统一管理。
深入研究和明确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边界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之间的认识误区。
二、文化产业的分类详述
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门类繁多,是一个由多个系统和组织构成的有机整体。长期以来,文化产业缺乏一个规范且科学的分类标准,而现在的分类标准是基于各种产业分类标准演化而来的。
由于文化产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各国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和体系各不相同。这主要源于各国地域、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产业政策的差异。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国纷纷根据各自的国情和发展目标制定本国的文化产业分类体系,以应对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在国际上广为人知的产业分类法是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其1935年的著作《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的三大产业分类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际组织根据自身的产业划分原则制定了产业分类标准。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产业在组织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呈现物态形式的文化产品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三是为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及方法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他们展现出的是一种整体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面貌由创新人格所体现。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的综合体现。
要培养这样的创新型人才,仅仅注重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以下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几个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是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和价值导向。
学校应引导学生将服务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热情。
要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学术前沿的品格。学习与研究应站在科学的前沿,体验实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搏。这需要培养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即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也至关重要。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一种探索,可能面临失败,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鼓励学生培养“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这要求学生不盲目遵循权威和潮流,而是敢于独立思考和判断。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推动他们在学术和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