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之战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军在进攻前对解放军的防御力量缺乏足够的认识,仅进行了短暂的炮火准备便发起了攻击。尽管对塔山的阵地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但由于遗留的地堡和铁丝网等防御设施的存在,其进攻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守军依托残破的工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同时解放军的炮兵与炮兵展开了激烈的炮战。经过多次冲锋,军在付出了重大伤亡后依然无法取得进展。
在后续的日子里,军加强了炮火配备和海空军的火力支援,试图改变战局。然而由于前两天的攻击中损失过大,军调整了,以独95师担任对塔山村的主攻。塔山之战进入第二阶段,的攻击更加猛烈,然而在我军的顽强防御面前,其冲锋一次又一次被击退。
锦州总攻开始后,塔山之战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军不顾一切地向解放军防线冲击,双方激战至深夜。最终,军的斗志被完全瓦解,塔山阵地成为他们无法跨越的防线。与此东北野战军在攻打锦州的在彰武、新立屯和塔山地区进行了防御作战,尤其是塔山战,为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锦州解放后,东北战局急剧变化。蒋介石多次调整战略部署,试图挽回败局。在东北野战军的顽强抵抗和诱敌深入的战术面前,军队遭受了重大打击。最终,东北野战军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
塔山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山,而是锦州与锦西间一个拥有百多户人家的村庄。虽然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在辽沈战役中,塔山堡的名字却被载入了史册。原因是它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战略要地。在这里展开的塔山战,我军四纵、十一纵和热河独立四师、六师和炮兵旅在此集结,由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我军顶住了压力,创造了一次硬仗的辉煌战绩。
林彪选择让四纵扼守塔山,是基于对其战斗力的信任。四纵是在罗荣桓的领导下,从山东的胶东部队中发展起来的,他们在东北战场上屡立战功,创造了东北战场最早歼灭敌人一个整师的光辉战绩。塔山战对他们来说是一场硬仗。林彪对此战极为关注,他担忧我军无法有效阻止锦西、葫芦岛方向的敌军增援。在决定攻打锦州后,他依然对阻援之敌的问题心存忧虑。为了增强四纵指挥员的信心和决心,罗荣桓主动提议派苏静去四纵协助指挥作战。
苏静被派往四纵后,虽然总部的意图是加强联络和沟通,但在个别同志的眼中,苏静却成了“监军”。不过幸运的是,四纵的领导人是党性坚定的同志,莫文骅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化解了潜在的矛盾。塔山战打响后,我军迅速反击,成功夺回了丢失的阵地。整个战斗过程中,敌军攻击与我军的反击交替进行。
与此援锦官兵的心态却与我军指挥员形成鲜明对比。军葫芦岛指挥官侯镜如并未及时到位,且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发起进攻。其他将领也对内战表现出厌倦和疲惫的态度。侯镜如的心态显然对援锦行动产生了消极影响。他的消极态度以及对蒋介石的敷衍心态使得增援锦州的行动注定失败。从侯镜如以及其他将领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军队的士气低落和军民厌战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