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智者,他便是老子。他的作品《道德经》流传千年,影响深远。而今,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笔下的《出关》,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出关》讲述了古代先哲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老子,一个提倡无为而治的先驱,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世,甚至治理国家。他的主张也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孕育了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
鲁迅在《出关的“关”》中,深入剖析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老子所提倡的清静无为与现实生活的需求格格不入。在这部作品中,孔子将老子的学说攻破,老子被迫西走。他的函谷关之旅充满了坎坷与挫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也在其中得以体现。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的嘲讽,鲁迅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形形古老哲学的虚妄幽灵。
作品行文层次明晰,犹如一幅精妙绝伦的画卷。描绘老子以先哲的身份向孔子布道;接着,写孔子攻破老子的学说;然后,描述落荒西走的老子在函谷关所经历的“受难”;笔触停在老子哲学被人们所不耻上。通过这一层层深入的剖析,老子的神圣地位被打破,他的学说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不仅为那些想要逃避社会责任的人敲响警钟,也揭示了那些消极避世、崇尚空谈的学者的危害。
在当时国难当头的中国,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我国的东北地区,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一些学者在紧要关头选择了逃避,而不是为人民呐喊。鲁迅在这时已经完成了他思想的转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析社会现象,与反动和买办文人展开了斗争。他通过创作《出关》等新编历史小说,警示世人,号召人民勇敢面对现实,不逃避、不空谈。
在创作过程中,鲁迅忠实于历史事实,同时又大胆驰骋于浪漫主义的想象。他通过描绘老子及其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使那些鼓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论调不攻自破。在小说中,他巧妙地运用春秋笔法,讽刺手法犀利,同时大量吸收现代生活的某些细节,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出关》是鲁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在解读这篇小说时,我们需要关注鲁迅对自己的认识,理解老子出关的真正原因以及《出关》中的“关”到底意指何物。其实,老子出关是因为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出于无奈而离开。而《出关》也客观地反映了鲁迅当时的复杂心态。
在细节描写上,鲁迅的笔触细腻入微。比如他描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着大呵欠,书记先生打起瞌睡来,生动逼真。环境描写也极具特色,如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一种缥缈、玄虚之感。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出关》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它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的嘲讽,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号召人们勇敢面对现实,不逃避、不空谈。鲁迅在创作过程中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技巧,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值得后人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