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精髓在于内外兼修,以精神为主导,通过内气的运转与内劲的锻炼,达到身法的极致。下面我将对太极拳的修炼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拳术修炼的关键在于内气、内劲或内功的培养与提高。内气充足,方能发挥出拳术的威力,达到高级境界。这不仅是太极功夫的体现,更是对太极拳内涵、质量及功夫的深入研究与提高。修炼太极拳需将拳法、功法与养生法三者合一,如此才能将太极拳升华到太极功夫的高度。
功法的研究核心就是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太极内劲的实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其物质基础为精、气、神。欲培养和提高太极内劲,就必须培养和壮大人身三宝精、气、神。精足气足神足则内劲自足。
在修炼过程中,丹田是关键所在。丹田是气的发源地,是练习太极拳时气沉、意守、运化的中心。中丹田主生化、司呼吸,是先天元气之舍。而练拳时,要求虚领顶劲神贯顶,会阴内收气下沉,周身之气归丹田。丹田之气与拳法的开合出入紧密相连,想开合、收发时,都离不开丹田的运作。
太极拳特别注重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整个拳法套路和功法单式都贯穿了以功为本的指导思想。而拿住丹田练内功,是求学内功、求学太极功夫的根本所在和核心。在练拳时,要注意气沉丹田,使重心稳定,下盘稳固。要心息相依,息息归根,根在丹田,使神气合一在丹田,久之则丹田内生气生血,气满丹田,气血旺盛。
对于人体内的“气”,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确实存在于人体之内,但不能与我们所讨论的“气沉丹田”之“气”混为一谈。后者指的是人体的重心,通过改变身体姿势,使重心沉降到所说的“丹田”之处。在练习太极拳时,应注意身体的放松与稳定,使重心下降并稳定在丹田处,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境地。
想要调整重心至小腹中央,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
体内膈肌的活动现象是可感知的,尤其在挺胸、挟背、颈椎向后上提的“胸式呼吸”时,会感觉到自己仿佛长高了,这实际上是重心上移的副作用。如果我们遵循太极拳的种种姿势要求,结合深长细柔的“腹式呼吸”,便能使重心下降。这时,重心的升降主要依赖于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虽然内脏器官的机能活动不受意识控制,但骨骼肌和身体的活动确实可以影响内脏、肺和膈肌。膈肌在调整某些内脏器官位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内家功夫主张“胸空腹实”,即让膈肌舒松促使重心向“丹田”下沉,气息出入才能顺畅,心情才能平静,大脑才能排除杂念,进入专注的境界。
通过调整腰部姿势,向前挺紧或向后放松,也能使重心升降。对于没有练过功的人来说,可能不容易感觉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实验来验证。
对于会游泳的人来说,他们知道要想在水面上仰着漂浮起来,必须尽量往后仰头,把两耳没于水中,而把鼻和口露在外边。这不仅是为了便于用鼻和口进行呼吸,也是为了让颈和背往后上方挺起来。肚脐要露出水面,这样挺胸腆肚的要求是把腰部用力绷紧,加大腰椎向前凸出的弯度。其目的就是使重心在体内上升。
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可以通过在浴池中体验来调整重心。比如身体斜坐于水中,后脑靠着水池的边沿,两腿伸直。在不改变身体其他部位和姿势的情况下,如腰部向前微挺,就能使臀部浮起;如腰部向后微放松,则臀部自然下沉。这个实验也能说明挺腰、松腰可使重心上升、下降。
要使练功者的重心下沉到丹田处,首先必须要调整好正确的姿态。尤其是内、外两个关键的要领。练太极拳时必须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互相照应、上下一致。并且要练习好特殊的姿势要求,如悬顶竖项、两眼平正等。
这些要求都是为了放松全身的关节和肌肉,不能使关节用力合拢和肌肉紧张僵直。同样,精神、情绪、心境、意念也都要放松,平静、安舒、专注。呼吸更要均匀、轻松、缓细、深长。内部因素也是促使人体重心升降的条件。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调息、意守的气功功法。
对于练习太极拳的人来说,“气沉丹田”是极其重要的。形意、八卦、太极被称为内家拳,主要是因为它们与其他武术拳种相比,更注重屈膝降低重心。太极拳不仅要求屈膝运动,而且要求从始至终都要贯注“松净、用意”,以求在体内将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丹田处)。这就是内家拳最主要的特点。
要达成“气沉丹田”,需要人在地面上站立或活动时,重心已降到尽可能的低处。人体站立时稳固与否,取决于重垂线是否在支撑底面积之内。降低重心的高度要以有利于运动为原则。
人体在站立或活动时,如降到适当的低度,则肢体能伸屈得更长,有利于进退舒展。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图解法则,人体站立向前推力时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愈小,其所成的合力愈大。重心低有助于身体更舒展、轻灵、敏捷,运动自如,呼吸也能更平稳、均匀、深长。精神状态也能达到安舒、集中、平静,更好地用意识引导动作。
平时的气散落在全身经脉,依脉络按时辰运行。要想人为地集中在丹田,需要通过打坐和意守丹田来实现。采用腹式呼吸,将意念放在丹田位置,渐渐就会有气感。等气感渐渐变强后,开始用意念牵引气在腹部以丹田为中心逆时针旋转。每天坚持,气满自溢,就会开始小周天、大周天。一般打通小周天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了 ”。
对于“气沉丹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不憋气、不吊气、不懈气”。要达到这种状态首先需要一个放松的心态去体会和不断感受 。练习者在紧张的状态下容易造成憋气或吊气 ,这主要是因为心态紧张导致气息被顶住无法正常呼吸 。而呼吸是调整心态紧张的关键 ,也是达到身体放松的一个重要通道 。至于懈气 ,则是因为做动作时不敢使劲或者精神懈怠造成的 。因此 ,在练习过程中需要关注气息的同时也要保持身体整体的空间意识 。
如何达到“气沉丹田,人亦随之振奋”的境地呢?关键在于掌握一种立体动态呼吸态,这是一种融合了“阴阳”哲理的身体与运动意识。简而言之,吸气与呼气的过程,便是身体阴阳运行的体现。
吸气时,让气息深入体内,顺着身体脉络向全身扩散,仿佛身体的能量枢纽被激活,此时身体的感觉虽然遥远,实则是在扩展动作的范围,拉开了身体的张力。呼气时,气息向身体外部延伸,远离身体各个部位,但并没有让身体的意识随之消散,反而是在安静中被拉开,展现出一种近远交替的韵律。
在这个过程中,“丹田”作为气的源头和能量仓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丹田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使得呼吸之间形成了不断的循环。它既是气的能量库,也是指导中心,所有的气流都在此得以输送和转化。
这种呼吸态不仅塑造了身体与气的阴阳关系,还形成了立体的运动态势,即“气、身体、运动”在阴阳平衡中的整体协调和能量流动。这种体验给身体带来的感受是深入、渗透、蓬松而散发的,既轻松又充满力量。
运动中的“气”并非独立存在,它与时间、空间、力量相互交织,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意识。以“站立”的姿态为例,虽然外表看似静止,但内在的力量却在不断地运行。从头顶到脚底,力量贯穿全身,每一部位都有其独特的感受。在气息的顺畅中,身体被自然拉起。这是以意气带动气力,引导身体运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呼吸功能,构建了“气”的能量场。
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气沉不下去同时人也拉不起来”的困惑。这其实是因为没有掌握身体、动作、运动的原理和方法。在运动中,阳性与阴性相互平衡和互动,构成了阴阳的意识和概念。阳性是明显和确定的,容易引人注意;而阴性则是隐藏的、内因性的,需要深入事物才能感知和体会。只有感知了阴性,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层的认知。
对于初学者来说,关注呼吸往往会忽略身体感受,而关注身体感受又容易失去对呼吸的察觉。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只要通过训练和调整,有意识地培养就好。将注意力从关注动作外形转变为关注内在呼吸和身体运动态的感受,让呼吸引领身体的运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呼吸、身体、动作合而为一。例如,“站好”不仅仅是挺胸那么简单,还需要通过意识来调整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呼吸与动作协调配合,达到真正的站立状态。这种由内而发的观念和方法更符合人体规律和科学的事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