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8年6月,曹操写下了一道特殊的命令《终令》,这是一道安排他后事的命令《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这道《终令》的内容,其规西门豹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公元220年,在洛阳的寝宫,曹操留下他生命里后一道命令《遗令》,曹操在遗令中除了交代要薄葬外,再一次提出将自己葬在邺城西面的高岗上。这道《遗令》比两年前的《终令》内容更加细致,但对于墓葬地点的描述却是一致的。
河北省临漳县三台村有一处高大的土台,城墙夯土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这就是三国时代的邺城遗址,也是曹操在《终令》中提到的邺城。邺城的西边,是地势较高的黄土塬地貌,遍布着村庄和农田。如果曹操墓在邺城西边的这一片田地,那么经历了岁月变迁,曹操的墓葬究竟藏匿在哪里呢?
曹操生前要求将自己葬于西门豹祠西原上,唐代的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志》记载,曹操的西陵距离邺城三十里,与西门豹祠相距大约十五里,并且都在邺城的西边。找到了西门豹祠,就等于找到了曹操墓的一个重要坐标。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邺县的县令,他带领当地人们治理漳水,破除了巫婆每年都要为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将残害百姓的巫婆投进了漳河。西门豹治邺有方,受到百姓爱戴,当地人们为他修建了祠庙,西门豹祠由此而来,要想寻找曹操的墓葬关键的一步,就是首先要找到西门豹祠的位置。关于西门豹祠的位置早的记述是距离曹魏时期,仅仅二百多年的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1985年,在河南安阳市安丰乡出土了一件后赵建武年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西门豹大夫画像,以及西门豹祠的重建时间、面积等内容。
后赵建武年间是公元335年至公元348年,时间距曹操去世的时间约有一百多年。《水经注》成书年代距离曹操去世,也只是二三百年,《水经注》的文字记载与所出土的勒柱石刻内容完全一致,考古专家认为出土后赵建武年间,勒柱石刻的西门豹祠遗址正是郦道元所描述的西门豹祠。在古邺城西的漳河北岸,有一处古城遗址,正是战国时代所建的武城,在他的东南方向约七里的漳河大桥南侧,河南县安丰乡乐镇村东,有一处隆起的土台,台上立着一块宋代石碑,碑文明确记载这里就是西门豹祠。它的位置与《水经注》中所记载的西门豹祠的位置完全一致,专家认为河南县安丰乡丰乐镇的西门豹祠,正是曹操在《终令》所指的西门豹祠,只是经过了后世的重修。
在考古人员认定的西门豹祠的西部,是地势较高的开阔地带,曹操在《终令》中所说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的地带,应该就是指这里。为考证西门豹祠西原的地貌特征是否同文献记载相符合,河南省安阳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西门豹祠西原的地貌进行了测绘。考古人员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发现,这片开阔地带地势很高,比今天的漳河河渠明显高出12米,而在曹魏时代,这里的地势应当更高,同周边的土地相比,这片土地又很贫瘠,直到现在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庄稼。曹操在《终令》中要求将自己埋葬在瘠薄之地,由此看出曹操首先看重的这里是一块不能种庄稼的瘠薄之地。考古人员通过种种迹象分析,埋葬曹操的陵墓应当就在这片开阔地域,也是曹操《终令》里所说的邺之岗西。由于曹操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又经过了1700多年的风雨冲刷,在地面上很难找到陵墓遗存的痕迹了。难道曹操墓地没有一点地理上的特征可供辨别吗?
刘心长是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他几乎走遍了邺城周围十几里的山岗田野,对那里的文物古迹进行了细致的实地勘察。经过数年研究,认为曹操墓就在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讲武城乡西部以及河南安阳县安
历史上的曹操:从英雄到奸臣
在2024年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发现曹操的形象经历了从英雄到奸臣的戏剧性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也体现了民间社会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知。
在唐代之前,曹操不仅是三国故事里的英雄,他的形象也是积极的。例如,在《祭魏武帝文》中,曹操被赞誉为与商代的伊伊、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的历史人物。这说明在唐代之前,曹操的声誉是受到世人尊崇的。
到了北宋,曹操的形象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对三国人物及其历史故事进行清剿。在这个过程中,曹操被树立为权臣、奸臣的反面代表人物,他的形象开始变得负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负面形象逐渐深入人心。他在小说、戏剧、评书等形式中被丑化为白脸奸臣,和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其他历史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曹操阴险奸诈、无情无义的形象,通过多种形式而深入民间。
在江山更迭的戏剧化变化中,曹操的西陵终于演变为世人难辨真伪的72疑冢。他的陵墓也成为了一个谜,而他的“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
到了元代,戏剧勃兴,丑化曹操的戏被搬上舞台。艺人们运用戏剧艺术鞭挞曹操的残暴和奸诈,在社会上进一步丑化曹操的形象。而在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曹操被终画出了一代奸雄的形象。
在关羽死后地位一步步提升的过程中,曹操的地位却越来越低。他成为了一个千夫所指的超级奸臣,受到了朝野的清剿与唾弃。
直到毛泽东和郭沫若等领导人和学者开始关注曹操的历史贡献和形象时,曹操的命运才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毛泽东甚至在与他的保健医生聊天时表示:“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曹操能带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间疾苦,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是真男子,大手笔。”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准确还原历史上曹操的真实形象。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而曹操的故事和形象,也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和演变。
历史上的真伪曹操之谜,又使得他的墓葬更加扑朔迷离,千百年来始终是困惑世人内心的一个神秘谜团。即便是曹操去世1700多年后的今天,曹操的墓葬也是现古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工作者对河北磁县“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进行了文物征集与抢救性发掘,流传久远的疑冢之谜终揭开,所谓曹操的72疑冢,其实不是72座,而是134座,都是东魏和北齐时期的大墓。
2008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传说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考古人员进行了细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现古面前,经历了漫长演化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迷,终从喧闹的戏剧舞台和民间传闻中淡出,纯属子虚乌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安阳不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遗址,还坐落着民国高统治者袁世凯的墓地。而曹操墓的加入,更是为安阳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安阳市实现旅游收入42.6亿元,目标是2010年达到50亿元,2015年再翻一番,达到100亿元。曹操墓的存在,对安阳来说意义重大。
质疑之声
面对曹操墓,不仅安阳人兴奋,河北邯郸和安徽亳州也充满期待。邯郸拥有1500余处文物古迹,对曹操墓也是格外关注。亳州作为曹魏故里,同样对曹操墓充满期待。面对各种质疑之声,河南省文物局在去年后一天专门召开了一个考古发现说明会。所长孙新民表示,大墓中发现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同类石牌共有8件,除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的,其他7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伪造的可能。但这一说法遭到了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的反驳。他认为,墓中出土了金、银、玉和玛瑙的装饰品以及水晶珠,这和曹操的遗令“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严重不符。墓中出土的不仅有玉石、玛瑙,就连8枚石牌也分别标明了陪葬物品中有格虎大戟、大刀等,同样和曹操的遗令不符。刘心长认为,曹操的儿子曹植写过一篇《武帝诔》,记述了曹操下葬时的情景,其中两句特别提到“玺不存身,唯绋是荷”,意思是说,为了严格的遵守曹操的遗令,曹操生前所用的印玺都没有随葬。如果曹植的文章属实,那么这个出土了金银珠宝的东汉墓很可能就不是曹操墓。
女性骸骨与记录不符?
刘心长的第二个疑点是,《三国志》明确记载曹操的后妃卞氏与其合葬,其它历史典籍也显示卞氏死亡时年龄为70岁左右,但墓中两个女性骸骨年龄却分别为40岁和20岁左右。明显和历史记载不符。但这些问题,河南省文物局邀请的专家也无法下结论。说明会上,他们更多的是对为何没有墓志铭、魏武王封号的真实性等问题进行了说明。虽然河南省文物局对这座东汉大墓就是曹操墓信心百倍,但刘心长却认为,在缺乏核心证据、很多疑点没有弄清的情况下,这座东汉大墓暂时改名为曹魏大墓比较妥当,等找到更多确切证据证明这就是曹操墓时,再为它正名也不迟。
考古队长的话
曹操墓考古队队长、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表示,二号的墓里直接出的,有魏武王的直接的证据,有存在的。它的文物那还有其它地方能代替,所以它的规模在这,没有其它墓。发现大于这个墓了,所以这个墓应该是确定无疑。但刘心长告诉记者,和没被盗掘的墓葬不同,这座东汉大墓多次被盗墓贼光顾,里面出土的器物是否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放进去的?这种可能也需要排除。潘伟斌表示,为了了解附近还有没有更大的墓葬,记者开始询问西高穴村的村民,经过长时间的询问,一位名叫王宏君的村民告诉记者,他怀疑距离曹操墓400米左右,自己家的麦地里就有一个大墓。
终结论
目前,曹操墓是否在河南?这座东汉大墓是否是曹操墓?正反双方都争论的很激烈。就在双方争的不亦乐乎的时候,记者跳出这一事件,也来到了同样处于安阳的殷墟遗址。讲解员告诉记者,和曹操墓不同的是,他在这里工作4年了,就没有听到有人质疑殷墟遗址是假的。正因为此,殷墟才吸引了大量游客。记者再次回到曹操墓,看到警方调派在现场拉起了,荷枪实弹、24小时执勤。“确保曹操墓的安全。”当地的公安机关也再次敦促那些曾经盗掘曹操墓的犯罪嫌疑人,尽快上缴文物,并对能够提供有效线索的举报人,提供高10万元的奖励。
抢名人现象
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同城市争抢名人,并引发口水战的例子并不少。2008年,为了争抢诸葛亮躬耕地的大旗,湖北省襄樊市率先出击,打出了“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的电视广告。襄樊的行为,也惹火了南阳。专家分析认为,南阳捍卫诸葛亮躬耕地是因为旅游综合收入为56亿元,而到2012年要达到150亿元。如果被襄樊把诸葛亮的躬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