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卫星动态更新报告
时间记录:嫦娥一号卫星于XXXX年XX月XX日成功发射升空。火箭分离过程的详细时间表如下:
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完成时间为XX时XX分;整流罩分离火箭飞出大气层;火箭二级点火和发动机一次关机等步骤也顺利进行。最终,卫星成功进入初始地球轨道。接下来,三级火箭二次点火与发动机关闭等操作依次执行,成功实现了星箭分离,卫星进入预定的超地球同步轨道。指控转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顺利完成了对接工作。随着太阳帆板的开启,我们确认了卫星的工作状态良好。至此,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多次变轨操作。第一次变轨后,卫星进入了一条大椭圆轨道,高度有所调整。随后的几次变轨,远地点高度逐渐提升,标志着卫星推进系统的正常工作以及后续变轨的顺利进行。这些变轨操作是嫦娥一号卫星任务中的关键步骤,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嫦娥一号卫星的概况,它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等任务。该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目前,卫星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电性星和结构星的测试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已经投入生产,为提高运载可靠性,科研人员进行了多项可靠性设计工作。
嫦娥一号卫星面临的技术难点包括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以及远距离测控与通信等。专家介绍称,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为一年,完成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值得一提的是,嫦娥一号还将搭载31首歌曲进入太空,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和广播接收到传回的曲目。这些歌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们对太空的美好寄托。
具体的歌曲清单包括《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等经典曲目以及一些民族乐曲和选段。这些歌曲将伴随嫦娥一号在太空中的旅程,成为太空探索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嫦娥一号卫星的任务丰富多彩,它不仅是一次太空探索的壮举,也是中华文化在太空中的一次展现。让我们共同期待它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吧!
《远空之音:探索月亮的神秘之旅》
特别曲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东方红》
随着《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一段前所未有的太空之旅正式开启。卫星首先被送入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时为500公里,最远时则延伸至7万公里。经过长达26小时的环绕后,卫星将通过加速进入更大的椭圆轨道,再次环绕一圈所需时间为48小时。随后,探测卫星继续加速,“奔向”月球,整个旅程大约需要157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万公里。这一距离相较于中国过去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约3.5万公里而言,可谓有着几乎十倍的跨越。
此次的探月工程堪称中国的嫦娥工程,首要任务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细致分析月球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还将研究月球表面的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和密度等,为类地行星的表面年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宝贵数据。工程还将对月球表面的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分布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是勘察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除此之外,还将探测月壤厚度,并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资源分布及资源量。该工程还将探究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包括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等。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到,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五项工程目标,包括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等。
探月计划历经十年酝酿,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开始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一期绕月工程将在今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进行全方位的探测。二期工程的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更高精度的探测。三期工程则计划在更远的未来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为下一步的载人登月探测提供数据资料。
目前,“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正样系统正在进行最后的联试,以确保科学探测设备在太空中的正常工作。该卫星的有效载荷将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等,其中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
嫦娥一号卫星即将开启探月之旅。它携带了多种科学仪器,包括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等,对月球进行全方位的探测。它的设计寿命为一年。在环月飞行期间,它的主要任务是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部分探测项目是国外尚未开展过的。我国将探测14种月球资源,其中氦-3是我国的重要目标。氦-3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估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
随着探月活动的临近,民众的热情不断高涨。据报道,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活动备受关注,已有上千人报名参观。参观门票价格可能会根据需求进行适当调整。目前,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卫星已经静静地矗立在发射塔上。
据了解,为了确保发射成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发射塔进行了数十项技术改造,目前已经具备发射能力。专家认为升级后的发射塔架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之一。数天之后,“嫦娥一号”将从发射塔起飞,前往遥远的月球。届时世界将再次瞩目中国。
目前,“嫦娥一号”已经站在发射塔上,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发射时刻。随着发射日期的临近,发射中心加强了戒备,10月17日全天禁止游客参观。当地旅行社介绍,10月16日和18日游客可以正常参观。在发射前,附近居民将进行撤离,以确保安全。
除了准备工作和居民撤离的消息外,还有关于“嫦娥一号”搭载的重要载荷——激光高度计的报道。这台激光高度计是由上海科研人员研制的,将承担拍摄全月地形图的任务。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技术成果,将为我国的探月工程提供重要支持。激光高度计将通过向月球发射激光并精确计时的方式,计算出月表的海拔高度,最终合成一幅带有月球高程的完整地形图。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为后续的探月工程以及其他深空探测领域提供重要支持。
“嫦娥一号”即将开启我国深空探测的新篇章。它搭载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成果将为我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随着发射日期的临近,人们期待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期待着“嫦娥一号”能够顺利完成探月任务,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再创辉煌。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用于发射“嫦娥1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已经吊装进3号塔的回转平台,而“嫦娥1号”也已经进入发射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发射、测量控制等五大系统科技人员正在争分夺秒,精测细量,为确保“嫦娥1号”卫星顺利发射升空进行最后的准备。
据了解,为确保“嫦娥1号”顺利升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2号、3号发射塔都进行了数十项技术改造。目前,中心两个塔架均具备发射“嫦娥1号”的能力。有专家评价说,升级后的3号发射塔架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射塔架之一。数天之后,“嫦娥1号”将从85米高的3号发射塔起飞,奔往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届时世界将再次瞩目中国。
嫦娥一号如果发生异常,可用激光摧毁。火箭里有的部件有两个或三个,允许一个或者两个零件是坏的,不影响整个火箭的正常工作。还有的设备是“双点双线的冗余”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技术人员还为火箭“减轻负担”,采取双线设计,留有余量,保证线路安全。一般可以为设备降一半的负担。
据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2003年以来,做了一些相关系统级的冗余,主要是控制系统的冗余。火箭飞行时,有一个测量系统测量其位置、速度等。其计算机设备采用3个CPU的。火箭包括控制系统、结构系统、动力系统和测量系统。
异常运行超过安全范围火箭将被击碎。当前,针对“嫦娥1号”的发射安全工作,已做到万无一失。在人员疏散方面,由当地负责。其他安全方面,由部队和科学家们负责。不仅如此,“基地已做好应付最坏打算的技术准备,而且非常先进和成熟。”
一种情况是,长征三甲火箭在喷火起飞时,因某种不可预知的原因,突然停滞不动。一旦出现这种苗头,整个系统的应急预案就会快速启动,消除可能发生的所有危险。据称,该技术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可完全防患于未然。另一种情况是,当火箭正常点火升空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出现轨道运行异常,而且,这种异常超越了安全范围。在此千钧一发之时,护卫火箭上天的激光等仪器,就会迅速发挥作用,瞄准核心目标,将其击碎,其碎片也必将落在疏散安全范围区内,不会对人畜造成任何伤亡。
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它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该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嫦娥一号卫星根据我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国外媒体热评嫦娥一号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