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经络运行的时间规律以及与健康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每个时辰都有相应的经络运行,如子时胆经、丑时肝经等。文章详细描述了每个时辰经络的功能以及如果不注意保养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文章还强调了睡眠对这些经络的重要性,指出在这个时间段内睡觉可以养睡眠、养胆、养肝等。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经络运行的时间规律及其与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按照中医理论,每天的不同时辰都有相应的经络值班,如子时胆经活跃,丑时肝经当令等。了解这些规律并注重保养,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子时(23:00-1:00)是胆经的活跃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人们应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以养睡眠、养胆。如果此时不睡觉,胆经无法完成新陈代谢胆汁的任务,可能导致第二天头脑不清醒、精神不佳。长期熬夜还会造成胆经闲置,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接下来是丑时(1:00-3:00),肝经开始值班。肝经负责将肝血运送给肝脏,滋养它并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在这个时间段,未入睡的人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胆也无法换胆汁,容易得胆结石、囊肿、大三阳、小三阳等各种病症。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等问题也会出现。
文章还介绍了其他时辰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相应的养生方法。例如,寅时(3:00-5:00)肺经运行,人们应该深度睡眠,以让肺朝百脉,把已经代谢好的肝血输送到身体的每个角落;卯时(5:00-7:00)大肠经活跃,是排便清肠的好时机;辰时(7:00-9:00)胃经当令,应该吃早饭等等。
子时是养睡眠和养胆的重要时刻,而丑时正是养肝明目的黄金时段。肝对应的时辰是丑时,即凌晨1-3点。遵循《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规律是关键。如果一个人经常在早上四点才入睡,长此以往,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丑时是人体的肝经当令,也就是肝经值班。肝的功能是藏血、主筋。如果人体弹性出现问题,握力不足,可能是肝出现了问题,血液运行不畅所致。肝病患者在夜间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否则会影响肝藏血的生理功能。
肝在人体中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谋略。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与肝气的充足与否有很大关系。肝气足,则反应敏锐。虽然丑时属于升发时辰,但也需要有所收敛。
三、寅时(凌晨3-5点)是肺经当令的重要时段,需要肃降养肺。在《黄帝内经》中,肺经被视为相傅之官,主宰气血的分配。从3-5点,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此时深度睡眠尤为重要。肺还有一个特点,即位于人体最高处,气血朝会于肺,由肺输布于全身的趋势是向下的。凌晨3~5点这个时间段非常重要,应该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气机肃降,对人体造成伤害。
四、卯时(早晨5-7点)是大肠经当令的时刻,人们应该养成排便的习惯。这是人体气机自然走势的体现。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排除肠道废物,会让人感到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五、辰时(上午7-9点)是吃早饭的好时机,也是养胃的关键时刻。阳气开始占据主动,为了滋生阳气,需要食物来补充。吃早饭是最好的养生方法。此时辰时也是胃经当令之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胃的磨化能力最强。
六、巳时(上午9-11点)是脾当令的时段,养脾非常重要。脾主运化,把胃中腐熟的食物气血输送到肌肉腠理中。脾功能的好坏与嘴唇的表现密切相关。脾还主一身的肌肉。如果脾的功能良好,肌肉就会发达。反之,如果脾的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出现重症肌无力等问题。
七、午时(中午11-13点)是心的主时,要小睡片刻以养心。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具有重要意义。午时睡觉能达到心肾相交的效果,深度睡眠时心肾相交最为明显。午时和子时要休息和睡觉,稍微休息一下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八、未时(下午1-3点)代表人体的小肠,小肠主吸收,它的功能是把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的质量对于身体的吸收至关重要。
九、申时(下午3-5点)是学习的好时机。此时人们通常精力充沛,思维敏锐,是学习、工作的最佳时段之一。时辰养生与经络之秘
在中华古老的智慧中,申时被视为下午3-5点的时段,此时膀胱经当令。由于膀胱经贯穿脑部,古人言“朝而受业,夕而习复”,意指早晨接受知识教诲,而在申时则应好好温习、练习,此时人体记忆力和判断力处于高峰,练习效果极佳。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应遵循身体的自然规律,避免无谓的熬夜与过度劳累,以保持身心健康。
接着,我们来到酉时,这是下午5-7点的时段,由肾“主时”。中医认为肾主藏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人易受情绪影响,经脉可能不畅,导致机体老化。房事之事需适时适度,以维护身体阴阳平衡。
进入戌时,即是晚上7-9点,此时心包“主时”。阴阳交替之际,人体应顺应天地之变,静以养身。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此时一般为饭后,血压较高,休息尤为重要。一些简单的休闲运动如、听音乐等,可以帮助放松心情。
再谈及亥时,这是晚上9-11点的时间段。此时三焦当令,气血轮流掌管了一个循环。人体应当遵循自然之道,按时作息,才能使生命之火延续。从生物钟的角度看,22点被认为是最适合进行亲密行为的时期。这背后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身心不二之理念,即当心感到喜悦时,肉体也应当得到愉悦。
《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深究经络的奥妙。经络系统在人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的功能不可忽视。当机体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时,经络体系会作出相应的应答反应,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经络不仅与疾病的产生有关,更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奇经八脉作为十二经脉之外的经脉,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联系着十二经脉,调节着人体的阴阳和营卫气血。比如督脉和任脉,作为全身阴阳各经的总管,其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而冲脉则如同“十二经脉之海”,容纳五脏六腑之气血。
由于经脉具有特定的运行路径,十二经脉与脏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根据病症及其表现部位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除此之外,如果在经脉的循行路径或穴位上出现压痛或其他异常反应,也是诊断疾病的主要参考。例如,急性阑尾炎患者通常在右下腹部和阑尾穴处有明显的压痛点。对于冠心病患者,心俞、厥阴俞、神堂等穴位往往会出现压痛敏感点。
在按摩治疗时,可以根据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相应经脉的远处部位选取穴位进行按摩。临床上遵循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经络在治疗中的作用总结出的规律。经穴按摩还可以结合针灸疗法,运用特定的穴位进行治疗。
根据古代中医文献的记载,如“肚腹三里留(胃经足三里穴可治疗肚腹疼痛)”,“腰背委中求(膀胱经委中穴可治疗腰背部疼痛)”,“头项寻列缺(肺经列缺穴可治疗颈项部疼痛)”,“面口合谷收(大肠经合谷穴可治疗头痛、牙痛等)”,通过按摩这些穴位治疗疾病已经被临床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近期,从中国的穴位按摩法演变而来的指压法在日本广受欢迎,这种方法通过手指按压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脉与脏腑的关联、穴位的治疗作用等中医理论,为按摩治疗疾病提供了依据。而古中医文献中记载的穴位按摩法,更是为现代按摩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