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所探讨的是加工贸易模式。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即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等,经过加工或装配后,再将制成品复出口。这种模式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促进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升级、保障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自1981年以来,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近20%,累计增长近500倍。随着加工贸易的过度发展,一些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文章指出,加工贸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冲击了国内传统支柱行业及相关农业。由于加工贸易主要依赖进口原料,对国内相关原料工业必然带来负面影响。加工贸易渠道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加工贸易还增大了贸易摩擦,影响了扩大出口和出口创汇。加工费竞相降低导致加工贸易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国家外汇收入无法与加工贸易出口值的快速增长同步增长。加工贸易政策的过多优惠加剧了同一般贸易方式的冲突。加工贸易也带来了新的就业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国家应出台有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保护国内受冲击的行业,减少对外贸易摩擦,扶持一般贸易发展。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和创汇能力。转移原产国别以减少贸易摩擦、严厉打击加工贸易违规活动等也是必要的措施。
文章还介绍了加工贸易企业的构成以及中国海关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互认情况。加工贸易包括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截至目前,中国海关已经与多个经济体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互认,并正在推进与主要贸易伙伴和“一带一路”沿线海关的合作。这有助于我国企业享受更多的通关便利,降低相关贸易成本。
文章对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物权所属、税收、海关监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是加工贸易的两种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物权所属不同。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的好处在于全额保税,但海关监管方式也更加严格和复杂。
第二,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在进口时存在显著区别。加工贸易在进口时无需缴纳关税和增值税,而一般贸易则需要。加工贸易还细分为来料、进料、辅料等类型,其中来料加工贸易在出口时无需收汇,原料由国外客户免费提供,买方仅负责加工并收取加工费。进料加工则是可以出口收汇,国内出口单位自行购买原料进行加工。一般贸易则没有这些限制,正常进出口均可,出口收汇,进关税付汇。
第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向海关申报时对贸易性质的分类,不同的贸易性质对应不同的海关监管方式。一般贸易是正常的国际买卖,也是海关的基本监管类型。对于进口一般贸易,收货人需要购买成品并按照一般征税的方式缴税(除非有免税情况),申报金额即为需要付款的金额。对于出口一般贸易,卖方可以享受国家退税。加工贸易通常会有一个加工手册,其从国外采购的原物料处于保税状态,不需要缴税,但加工后的成品必须运往国外。如果需要销售到国内,则需要按照一般贸易进行补税。
第四,关于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转厂的区别,尤其是深加工结转的问题。一般贸易需要提供购销合同、发票、装箱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资料,并且必须利用保税区或香港进行转厂。加工贸易转厂则有手册,可以直接做深加工结转或到保税区进行转厂。直接做深加工结转则无退税,但在保税区做则有退税。
第五,转厂基本分为三种交易类型:一般贸易企业之间的转厂、加工贸易型企业之间的转厂以及一般贸易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之间的转厂。
扩展部分,一般贸易是指中国境内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出口的贸易。一般贸易货物在进口时可以按照一般进出口监管制度办理海关手续,也可以是特定减免税货物或保税货物。常见的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进口和出口都可能涉及以上的一种或多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通过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业务。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等。每种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方式和经济特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国际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贸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