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励志短句

理想的风筝课文赏析:飞翔的梦想和生命的韵律 理想的风筝课文原文中的拟人句

一、文章主要内容

这篇记叙文以回忆的方式,描述了作者与一位名叫刘老师的老师之间的故事。刘老师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他的乐观、自强、和蔼可亲的形象深深打动了作者和读者。文章开头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他的人生态度。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二、作者简介

苏叔阳,河北保定人,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曾担任编剧、讲师、助教等多个职务,并在中国文联、全国艺术指导委员会等机构担任要职。他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尤其在文学和影视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三、课文知识点及练习

1. 生词比一比

原词 假词 假词中错误的字 改正

慨(感慨) 概(大概) 盖 燥(干燥) 躁(急躁) 足

拄(拄着拐杖) 驻(驻扎) 住 蜜(甜蜜) 密(秘密) 蜜

2. 选择正确的解释

1)(我故意逗她,引她笑)D、逗笑

2)(初到北大荒,不习惯当地的环境)D、原来的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A、脸向上

3. 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句子中

1)(当春风)染绿了大地,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

2)(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枴,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

3)(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直飞入云霄。)

在一个春天的日子里,柳枝被嫩绿的颜色所染上,它们在春风中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身姿。连翘花高高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的刘老师,想起了他放飞在天空中的风筝。

刘老师虽然个子不高,但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依然显得忠厚可亲。他只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自年幼时被截去,靠着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行走。我曾经问过他腿的事情,他笑着告诉我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说当时女娲甩力过大,使他失去了腿和胳膊。虽然这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也更加敬重他。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在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虽然腿脚不便,却从不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学生们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意,仿佛回到了少年时光。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他说:“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吧!因为他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虽然已经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但他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永远地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曾经写下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滑翔。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刘老师的风筝之旅

一、文章标题

春日里的风筝与历史教师的情怀

二、课文内容概述及主题歌颂

本文记叙了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文章通过描述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歌颂了他对生活的纯真追求和对历史的热爱。

三、分段及段意概括

第一段:描述了刘老师艰难地传递求援信,最终成功将增援信息送达部队,解除了围困。

第二段:解释了“增援”和“落花流水”两个词语的含义,并介绍了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背景。

第三至六段:描述了刘老师的形象特征、历史教学风采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是他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第七至九段:作者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赞美了刘老师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四、词语解释

1. 增援:指增加援军或支援力量。

2. 落花流水:形容战斗或事情失败后,一片狼藉的景象,也用来形容人情绪低落、失意潦倒的样子。在这里,它用于描述侵略军被打得惨败的场景。

春天的气息再度回归大地,绿意盎然的柳枝在春风中欢快摇摆,犹如舞者在尽情展示身姿。盛开的连翘花像小喇叭般奏响生命的乐章。湛蓝的天空下,风筝与白云共舞,吸引着人们仰望天际,心也随着飘向云端。

每当这时节,我便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我的小学历史老师——刘老师,想起他放飞蓝天的风筝。

刘老师是个教我们历史的老师。他个子不高,圆圆胖胖的脸庞上总是挂着一双眯起来的慈祥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显出他的敦厚。他虽然左腿有残疾,但右腿却十分强壮,拄着圆木拐杖的他,每次讲课都精神抖擞。一次,他在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说:“……女娲用泥巴造人时力量太大,甩丢了某些人的腿和胳膊。我那时就被她甩断了腿。”虽然教室里充满了笑声,但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泛起对刘老师的敬意和心酸。

他的课堂总是那么生动有趣。讲到祖国的历史时,他满脸自豪;讲到民族英雄时,他慷慨激昂;而讲到屈辱的历史时,他又哽咽落泪。我后来考入历史系,与他的教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刘老师热爱生活,尤其喜欢在春天放风筝。北方的冬天虽然漫长枯燥,但当春风绿了大地的那一刻起,刘老师的内心也充满了舒展的快意。在晴朗的日子里,他会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那些风筝各具特色,无论是简单的“豆腐块儿”,还是长达丈余的蜈蚣,甚至是最精妙的燕子风筝,都寄托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虽然他的腿脚不便奔跑,但他决不放弃放飞风筝的快乐。他总是一手拉线一手拐杖行走的样子时看着蓝天中翩翩起舞的风筝仿佛也跟着它一同飞向蓝天感受它的自由与快乐。他的笑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这一幕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都能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那么我们作为活泼的少年又该如何去面对生活呢? 时光荏苒三十年已过但刘老师的身影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种永恒的微笑一种激励我前行的力量。他用那双写满岁月痕迹的手放飞着风筝也放飞着学生们的梦想那些风筝如同他的精神永远在祖国蓝天翱翔。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您的教诲您的笑容您的风筝都将永远陪伴着我激励着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