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特殊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变性IgG的Fc片段。这种抗体主要分为IgM、IgA、IgG、IgD和IgE五类(临床内科学描述为四型,但实验室诊断学中描述为五型)。它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能够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但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
RF的生成与IgG的变性有关。当IgG发生变性或与抗原结合时,免疫系统会识别这种变性IgG作为自身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IgG抗体,即类风湿因子。这些抗体在滑膜液中与变性IgG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这类复合物易于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补体,形成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
在检测方面,RF的检测方法包括致敏绵羊红细胞凝集试验(Rose-Waaler法)以及IgG吸附的胶乳颗粒凝集试验等。目前最常用的是ELISA间接法,该方法通过特定的酶标记抗体与检样中的RF进行反应,再与底物呈色,从而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检测。
RF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标准之一,但其并非唯一标准,也并非RA特有。RF的存在与其他蛋白、半抗原有交叉反应,且病后半年才产生。高滴度的RF提示RA疾病严重,预后较差。RF也可出现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等。甚至在部分健康人体内也可检测到低滴度的RF。
RF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慢性疾病如肝脏和肺的疾病、其他风湿性疾病、肿瘤、感染以及冷球蛋白血症等。在临床工作中,RF的检测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针对变性IgG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它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并非唯一标准,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RF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应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