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励志短句

五因一环:5M1E和5Why解析法的深度解读 五因十定律

5M1E分析法是一种用于分析产品质量的波动原因的方法,它将造成产品质量的波动的因素概括为六个方面,简称5M1E,即人(操作者)、机器(设备)、材料、方法、测量和环境。

这六个因素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包括操作者的质量意识、技术熟练程度、身体状况等;机器因素涉及设备、工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材料因素包括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方法因素涵盖加工工艺、工装选择、操作规程等;测量因素是指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环境因素则包括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

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发生改变,就必须重新计算。工序质量受到这六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标准化就是要寻求5M1E的标准化。

针对这六个因素,我们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控制。操作人员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需要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遵守操作规程,加强专业培训等。对于机器设备,需要加强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测关键性能项目。对于物料,需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加强进厂检验和协作关系的管理。工艺方法的正确性对工序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需要加强工艺方法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度。测量的准确性也是关键一环,需要选择合适的计量器具,进行定期的校准和调整。环境因素也需要得到重视,确保生产现场的条件符合产品质量的要求。

提升工序质量分析与管理的新策略

4. 针对分析能力不足的工序,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措施,以增强工序质量。

5M1E分析法的核心要点与应用策略

使用5M1E法需注意两大关键问题:

1. 在调查分析关键工序时,必须确保有完整的工序质量记录数据,以便为后续的质量因素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2. 制定并实施质量改善策略后,需对改善效果进行确认,确保改善措施的有效性,并进行标准化管理,以备未来参考。

5M1E分析法的实施步骤详解

1. 确定并分析工序质量特性值的波动情况。这包括不同生产线、设备、时间、批次以及工件间的波动情况。

2. 找出影响工序质量特性值波动的主要因素。根据企业生产过程的特性,主要因素可能包括操作人员、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等。

3. 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建立工序质量作业控制标准、产品标准、设备保证标准等。

4. 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确认。这需要工序质量管理人员将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个操作人员,并确保有益的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5. 将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工序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标准化管理。将这些措施编制成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控制手册,供各道工序使用。

5M1E分析法在现场校验电能计量装置中的应用案例

一、危险点分析与防范

在现场校验电能计量装置的过程中,为确保安全与质量,所有5M1E六要素必须处于最佳状态。这六要素包括:

人力(Manpower):是生产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预防事故的核心内容。需选择认真细致、业务全面的工作人员。

机器(Machine):指现场工作中使用的各种机械、操作台架、车辆等设备,必须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

物料(Material):包括工具、材料、用具、安全帽、防护手套等辅助生产用具,必须正确使用和保养。

方法(Method):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工艺标准等,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环境(Environment):包括工作现场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同时也包括工作氛围的营造。

测量(Measurement):指现场校验中使用的各种仪器、仪表,以及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和符合规程、标准等要求。

二、预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针对现场校验过程中的危险点,需采取以下预控措施:

人员管理:选择合适的班组长和工作负责人,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差、质量意识差等问题,需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情绪释放。

设备维护:确保校验仪器、仪表的良好状态,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测关键部件。

工具物料的使用:安全工器具必不可少,应正确使用,避免因工具误用造成的安全事故。

法则与管理:严格按照检定规程、技术规范和操作规定作业,加强现场监护,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环境营造:包括作业现场的温度、湿度、照明等条件,以及融洽的工作氛围的营造。管理者应善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减少事故伤害。

测量控制:确保现场校验中使用的各种仪器、仪表以及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和符合规程、标准等要求。

避免危险与伤害的具体控制措施

避免走错计量盘柜位置:应在检验设备与运行设备前后设置明显的标志进行隔开。

避免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需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并确保电流互感器除被测二次回路外其他二次回路可靠短路。

避免电压回路接地或短路:在带电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工作时,应严格执行作业着装规定,使用专用工具,并戴手套和护目眼镜。

当需要进行停电工作时,必须可靠地断开所有电源,并在刀闸把手上悬挂明显的标示牌,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工作前必须进行验电,以确保安全。

对于避免高处坠落的风险,我们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梯子与地面的角度应保持在60°左右,工作人员必须站在距梯顶不少于1米的梯蹬上操作。应对梯子采取可靠的防滑措施,并有人扶持,以确保操作稳定。

为确保现场校验的准确性,我们要求电压对额定值的偏差不超过±10%,频率对额定值的偏差不超过±5%。通入标准电能表的电流应不低于其标定电流的20%。现场校验的负载功率必须是实际的经常负载。当负载电流低于被检电能表标定电流的10%或功率因数低于0.5时,不宜进行误差测定。对于已停电的电能表,可以通过施加电源的方式进行校验。电压和电流的对称度必须符合表1的要求。在进行现场校验时,被测电能表的外壳必须盖好,所有螺丝紧固后方可进行测定。

在进行现场校验电能计量装置时,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检查运行中的电能表和测量用互感器的二次接线。相量图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电压和电流的相量的滞后或超前情况,分析各相量关系,确定接线方式是否正确。我们还可以采用相位表法、力矩法等方法进行检查。

电能计量装置是电力企业销售电能、进行贸易结算的重要工具,其准确性不仅影响供电企业的资金回收,还涉及公平交易问题。为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校验质量和安全控制,作业人员必须认同安全、质量理念和行为理念,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并规范行为。各级管理者除了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外,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性格,能够与各类型人员协作。通过运用5M1E分析法,我们可以探讨现场校验电能计量装置中的危险点与预控措施。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的因素都是关键,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发生改变,就必须重新计算。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采用首件检验,以及尽可能培植定位数据的自动显示和自动记录装置等措施都是重要的控制方式。

通过实现现场管理的持续优化,我们可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并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参考文献:杜涛《运用5M1E分析法探讨现场校验电能计量装置中的危险点与预控措施》(电子测试,2008年12期)。现场管理五要素(或六要素)的实现也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操作的稳定与精确。5M1E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它涵盖了人、机、料、法、环、测六个要素。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种方法,并探讨如何控制这些要素以达到稳定产品质量的目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5M1E。5M1E包括:

- 人(Man):指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熟练程度以及身体状况等。

- 机(Machine):涉及机器设备、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 料(Material):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 法(Method):包括生产工艺、设备选择、操作规程等。

- 环境(Environment):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

- 测量(Measurement):主要指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

由于这五个因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M和E,所以常简称为5M1E。我们知道工序是产品形成的基本环节,工序质量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工序质量对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工序标准化作业对工序质量的保证起着关键作用,工序标准化在工序质量改进中具有突出地位。工序质量受5M1E即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因素的影响,工序标准化就是要寻求5M1E的标准化。

那么,我们如何控制这六个因素形成标准化以达到稳定产品质量的目的呢?以下是针对每个因素的主要控制措施:

1. 操作人员因素(人):

- 生产人员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经过相关培训考核。

- 对特殊工序应明确规定特殊工序操作、检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

- 操作人员能严格遵守公司制度和严格按工艺文件操作,对工作和质量认真负责。

- 检验人员能严格按工艺规程和检验指导书进行检验,做好检验原始记录,并按规定报送。

2. 机器设备因素(机):

- 有完整的设备管理办法,包括设备的购置、流转、维护、保养、检定等均有明确规定。

- 设备管理办法各项规定均有效实施,有设备台账、设备技能档案、维修检定计划、有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完整准确。

- 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工装工具、计量器具等均符合工艺规程要求,能满足工序能力要求,加工条件若随时间变化能及时采取调整和补偿,保证质量要求。

- 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工装工具、计量器具等处于完好状态和受控状态。

3. 材料因素(料):

- 有明确可行的物料采购、仓储、运输、质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 建立进料检验、入库、保管、标识、发放制度,并认真执行,严格控制质量。

- 转入本工序的原料或半成品,必须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 所加工出的半成品、成品符合质量要求,有批次或序列号标识。

- 对不合格品有控制办法,职责分明,能对不合格品有效隔离、标识、记录和处理。

- 生产物料信息管理有效,质量问题可追溯。

4. 工艺方法的因素(法):

- 工序流程布局科学合理,能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要求。

- 能区分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和一般工序,有效确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和控制点能标识清楚。

- 有正规有效的生产管理办法、质量控制办法和工艺操作文件。

- 主要工序都有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操作文件对人员、工装、设备、操作方法、生产环境、过程参数等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特殊工序的工艺规程除明确工艺参数外,还应对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试样的制取、工作介质、设备和环境条件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 工艺文件重要的过程参数和特性值经过工艺评定或工艺验证;特殊工序主要工艺参数的变更,必须经过充分试验验证或专家论证合格后,方可更改文件。

- 对每个质量控制点规定检查要点、检查方法和接收准则,并规定相关处理办法。

- 规定并执行工艺文件的编制、评定和审批程序,以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文件的正确、完整、统一性,工艺文件处于受控状态,现场能取得现行有效版本的工艺文件。

- 各项文件能严格执行,记录资料能及时按要求填报。

5. 环境的因素(环):

- 有生产现场环境卫生方面的管理制度。

-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等符合生产技术文件要求。

- 生产环境中有相关安全环保设备和措施,职工健康安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 生产环境保持清洁、整齐、有序,无与生产无关的杂物。可借鉴5S相关要求。

- 材料、半成品、用具等均定置整齐存放。

- 相关环境记录能有效填报或取得。

6. 测量的因素(测):

- 确定测量任务及所要求的准确度,选择使用的、具有所需准确度和精密度能力的测试设备。

- 定期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