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励志短句

屈原诗韵传千古,四字行间映情怀——2025年展望屈原的七言诗韵 千古流传为屈原

1. 关于屈原著名诗句

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写屈原)

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写屈原)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清·李元度)

(注:上官:上官大夫;太史公:司马迁)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

(注:“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策:指贾谊《治安策》)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汨罗江屈原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清·李元度)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注:“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汨罗江屈原祠清·李次青)

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湖南长沙屈贾祠)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千古忠贞千古仰;

一生清醒一生忧。(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屈平辞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子祠屈原碑林)

2. 关于屈原的诗句

思君容颜,深感其忧。沐浴兰汤,身着芬芳彩衣,以鲜艳之姿展现。神灵盘旋,附身其中,放出闪闪神光。将在寿宫享受安乐宴享,与日月同辉。

驾龙车,插五方之帝旌旗,游遍人间四方。云神降临,如旋风般升云。俯瞰中原,目光所及,九州之外。踪迹无尽,四海横行,思云神兮,唯有叹息。无尽的愁思,令人忧心忡忡。

吉日良辰,恭敬娱上皇。手抚长剑,玉为环佩,音清亮。华贵坐席,满把香花。蕙草裹肉,兰为垫,美酒飘香。

高举鼓槌,节拍舒缓,歌声悠扬。群巫娇舞,服饰华美,香气四溢。众音齐会,上皇欢乐安康。

湘君犹豫不前,因谁留于中洲?为你容颜打扮,驾桂舟急流。下令沅湘风平浪静,江水缓慢而流。盼君来却未至,吹排箫思情悠悠。驾龙北行,赴优美之洞庭。

用薜荔作帘,蕙草为帐,香荪为桨,木兰为旌。眺望遥远水边,大江阻不断飞扬之心。飞扬之心无处安止,侍女为我发出叹声。泪如泉涌,想起你时悱恻伤神。

太阳之神从东方升起,带着温煦的光彩照亮扶桑,穿过栏干照耀我们。为了迎接你,轻拍马儿向前驱进,夜色里渐渐泛起曙光。你的声音和色彩令人欢欣鼓舞,人们抬头瞻望你,忘却归去。我们的巫女如同翠鸟展翅飞舞,歌唱诗歌随着旋律起舞。群神随着你降临,挡住了日光。穿着青云上衣、白霓裳的你举起长箭射杀恶星天狼。拿着木弓下降,晚上以北斗为杯酌起桂浆。抓住马辔驰骋飞翔到东方,潜行于黑暗之中。屈原的经典诗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落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等都表达了深深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描写屈原的著名诗句及其背景和其相关的典故、评价有以下内容:

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王逸说:“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屈原离世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刘勰评价屈原的《离骚》《九章》等作品,认为它们朗丽哀志、绮靡伤情、瑰诡而惠巧等。李白盛赞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在屈原的作品中,《离骚》是代表作,包含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表现出屈原对理想执着追求的品格。又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展现了屈原忠诚国家、坚持正义的精神。这些诗句背后都有着丰富的背景和典故,如屈原的生平、楚国的历史、文化等。

现代毛泽东、宋李觏等都有关于屈原的诗作,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评价和赞美。屈原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他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写照。他的忠诚、智慧和才情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寄托和榜样。关于屈原的典故也很多,如他的出生背景、家族历史以及与楚国的关系等,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这种作品展现了与北方文学截然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之前的诗歌,不论是《诗经》还是南方民歌,大多以短篇为主,而屈原则发展出了长篇巨制。

《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屈原在表现手法上巧妙地融合了赋、比、兴,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屈原的作品还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形式,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以协调音节,形成独特的韵律。他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极大的创新性。

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屈原作品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与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一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

除了直接抒发胸中的情感,屈原的作品还以他的生平事迹为题材,衍生出了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多种形式。在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无数计。

鲁迅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极高,称其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著名诗人郭沫若还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九歌》是楚辞的一篇,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或加工而成。其中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等篇章,大多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由于是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民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九歌》也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屈原的作品语言和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影响了后世许多文学创作者。除此之外,《九歌》还有其他名称由来和内容简介等丰富的背景。《九歌》是屈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闻一多》主张在《九歌》中,《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构成“九歌”正文的核心。在关于“九”的理解上,多数人认为它代表虚数。参考汪瑗的《楚辞集解》和王夫之的《楚辞通释》,他们认为前十章是祭祀十种神灵的活动。这些神灵与古代人类的生产斗争和生存竞争密切相关。

这十种神灵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天神,包括东皇太一(天神中的尊贵者)、云中君(云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等;其次是地神,如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学者都认同上述分类和解释。屈原作为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广泛研究。他创立了“楚辞”文体,被誉为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经过刘向、刘歆父子校定和王逸注解,共有25篇。其中,《离骚》、《天问》、《九歌》等是代表作。也存在对屈原部分作品是否为其亲笔所写的争议。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流传下来的屈原作品共23篇。关于屈原写的诗,有三首只有四句的诗,如《国殇》和《橘颂》等。这些诗歌展现了屈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当我们想到屈原,一些四字成语如“宁为玉碎”、“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和“威武不屈”等跃然脑海。这些成语描绘了屈原坚贞不屈、为正义献身的崇高精神。除此之外,屈原还有一些五字四句的诗歌,如《九歌·礼魂》中的“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诗歌简短却充满了艺术魅力,展现了祭祀活动的热烈场面和欢乐气氛。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屈原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