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怒症,顾名思义,指的是驾驶人员在开车时所表现出的愤怒或攻击性行为。这种情绪化的驾驶行为可能源于交通压力和挫折所引发的愤怒情绪。这个概念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现已被新版牛津词语大辞典收录。
一、简述
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路怒症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多种行为,如粗鄙的手势、言语侮辱,甚至故意以不安全的方式驾驶车辆。这种心理问题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医学界将“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其猛烈程度常常令人意外。
二、症状
路怒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1. 驾车时频繁出现骂人、与人争吵的情况。
2. 驾车情绪容易失控,稍有堵车或碰撞就可能产生动手的冲动。
3. 喜欢与他人“顶牛”,故意阻挡他人进入自己的车道。
4. 开车时与不开车时的脾气、情绪判若两人。
5. 对前方车辆稍慢即不停鸣喇叭或打闪灯。
6. 危险驾驶,包括突然刹车、加速或跟车过近等。
三、发展概况
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路怒症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据研究显示,美国约有1600万司机患有路怒症,而公交车、出租车和长途车司机患这种心理疾病的比例更高。在中国,“路怒”这个词也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
四、原因分析
路怒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
表面原因:如交通拥堵、路况不佳等。
心理原因:部分驾驶者期望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时间到达目的地,当遇到阻碍时容易产生愤怒情绪。一些驾驶者在遇到其他司机错误或不守规矩的动作时,即使没有影响到自己,也会产生嫌恶的情绪。
五、预防与缓解措施
1. 加强心理治疗:对于已经出现路怒症状的驾驶者,应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他们控制情绪。
2. 提高行车素养:驾驶者应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冷静,不与其他驾驶者发生争执。
3. 疏导公共交通:通过改善交通状况,减少拥堵,从源头上减少路怒症的发生。
六、专家建议与观点
专家建议通过多种方法缓解路怒症状,如听音乐、到加油站休息、嚼口香糖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驾驶者排解烦躁情绪,保持冷静。专家也指出,对于患有严重路怒症的驾驶者,应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七、检测与事件
对于疑似患有路怒症的驾驶者,可以通过表情观察、血压检测、焦虑量表等方法进行检测。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路怒症患者在驾车时会出现各种极端行为,如因愤怒而攻击他人、因赌气而撞车等。
八、处理患了路怒症的办法
对于患了路怒症的驾驶者,首先应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参加心理辅导等方式来控制情绪。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心理健康检查也是预防路怒症的重要措施。
九、总结与启示
路怒症是一个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驾驶者的身心健康,也威胁到道路交通安全。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缓解。社会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路怒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压力过大引发路怒症
“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较,成都的交通堵塞简直算不了什么。”不少网友在网上留言表示,患上城市路怒症,不是堵车惹的祸,而当今社会的巨大压力才是惹祸的“真凶”!网友“wandex”认为交通堵塞是一个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他在留言中声称是工作、生活、失业等压力,破坏了人们的好心情。网友“800727”、“川西野人”也跟帖表示赞成。“川西野人”留言说,他是一个上班族,明显感觉到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工作压力加剧,所以人的心灵就越来越敏感,可能一个小摩擦就会引起内心压力的爆发,这个可能是现在社会上的人存在的共同问题。
不文明驾驶引发路怒症
网友“我是一条鱼”表示,国内大部分司机都有路怒症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人的不文明驾驶,触及到了自己的一些利益,所以自己才产生了一种比较浮躁、比较焦急或者是愤怒的一种情绪。对“我是一条鱼”的观点,网友“心情天空”十分赞成,他认为目前国内整体驾驶的现状,包括司机的状态、整体的社会素质以及交通法规的执行问题,使很多人产生路怒是由于他人的原因,而并非因为自己,这就导致了很多人把自己的一些情绪爆发出来,实际上这种诱因也说明,包括他自己可能也会在驾驶过程中,引发别人这种情绪的爆发。
缺乏安全感引发路怒症
网友“CD520”则认为,缺乏安全感也会导致路怒症。“因为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本身速度很快,行驶过程中某些不规范操作,确实不光威胁到自己的安全和对方的安全,对周边无辜的车和行人也存在安全隐患。”他猜测可能正是由于其他司机和行人感到了来自外界的威胁,情绪才会变得无比愤怒。为此,他建议,司机在上车之前还是要想想自己的目的,是要平安、尽快的到达,而不是被其他的因素干扰。
隔离感引发路怒症
网友“来去一阵风”留言说他是一名心理医生,他解释说对开车族来讲,在连续较长时间的驾驶后,司机往往处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的状态,一旦遇到红灯、堵塞或与其他车辆发生争执,被压抑的情绪便爆发出来,骂人、动粗,粗鲁程度让人意外。“来去一阵风”认为,坐在车里时,人容易有隔离感。坐在驾驶员位置的人,把握方向盘,决定方向和速度,这让他有控制感,但如果此时有其他人试图影响控制他时,便会激起他愤怒的反应。特别是非新手的驾驶员在顺畅的路段开车时,加油、换挡、打灯的过程中大脑是处于潜意识状态,而突发情况例如有车突然插队、红灯突然亮起时,意识再度出现,控制大脑做出相应举动。同时由于都市街道中情况太复杂,司机不得不集中所有注意力去应付路面情况,于是,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便随时站在了你身后等待时机袭击你。
预防
加强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
在目前驾驶人员素质与公共交通等外界因素无法有效改变的情况下,防止“路怒症”最切实的做法是做好自我调节,让心情“慢下来”。因此,在每次出行时尽量提早出门,让行车时间更充足,有了时间,在适当情况下还可有意识放慢车速,让自己尽量从容些。遇到堵车,呆在车里听听音乐或摆弄一些有趣的小玩意以转移注意力。司机还需要从心理治疗、提高行车素养等方面入手,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情绪激动时不宜驾车。要经常自我检查,若发现自己连续几周有严重的情绪失控、食欲不振、失眠、焦躁不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平时也要通过一些轻松的活动排解和释放紧张情绪,比如爬山、打球、唱歌、跳舞、游泳等都十分有效。
提高行车素养
目前,英国、芬兰、韩国等国家每年都会对驾驶员进行心理测评,合格者方准上路,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倡导教育司机,提升行车素养,养成礼让驾车、“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等文明行车习惯。驾校在培训学员时可考虑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员树立正确、健康的“驾驶观”。
疏导公共交通
当前,我国私家车增长速度过快,而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跟进速度不够,造成汽车数量超过道路负载,从而引发了“路怒症”等现代都市病。大力发展包括公交、地铁、轻轨以及班车等在内的公共交通系统,将是有效减轻城市车辆负载、改善城市交通面貌、缓解有车族“路怒症”的重要举措。
缓解
基本方法
根据相关调查,认为车里收听轻松的音乐或者广播节目可解的占了61.6%;认为通过各种心理调试和治疗可解的占了47.6%;认为保持车内合适的温度,及时通风可解的占了41.9%;认为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可解的为34.6%。
相关建议
建议一:避免不良情绪干扰
上车前,如果情绪不好,就要学会为自己减压。因为如果开车时脾气火爆或者沮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车主### 路怒症:开车引发的情绪变化
事件:
“开车就像变了一个人”
28岁的张松在某事业单位财务科工作,平时脾气非常好,做事很有条理。自从他买了轿车每天开车上下班后,他的情绪变得暴躁不安。同事们注意到,他每天上班的情绪与以前截然不同,明明到了单位,却像是跟谁怄气似的,与他说话也爱理不理。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开车惹的祸。
事情经过:
三天前,张松的同事吴敏搭他的顺风车回家。刚坐上车不久,小张在避让一个横穿马路的行人后,随口骂了一句脏话。吴大姐感到十分吃惊,因为在她印象中,小张从未说过一句脏话。吴大姐提醒小张,小张不好意思地表示:“遇到堵车、超车,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我就来气,就会不由自主地骂人。”
控制情绪的方法:
- 学会为自己减压,切勿将不良情绪带至车内;
- 保持车内适宜温度,有助于控制情绪;
- 出门前准备周全,避免因匆忙出门忘记物品而导致不安情绪;
- 开车别在路上争吵,退一步海阔天空;
- 播放一些平淡的车内音乐。
潜意识与下意识的区别:
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而下意识被用来指个人无意识中更接近于集体无意识的那些部分和方面,而非指那些更接近于意识的部分和方面。
无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
无意识与潜意识都是人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心理作用、本能反应以及心理和情感的暗示等不同的精神状态在客观行为上的反映。二者的一般界限是行为的支配力不同。尽管表现相类,但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下意识行为往往是由本能、性情或其他“人”本身的先天因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