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主要询问了关于人的特性和状态的惯用语。例如,足智多谋的人可以用“诸葛亮”来称呼,而在团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则被称为“领导”。对于足智多谋的人的称呼,除了“诸葛亮”,还可以用“智多星”、“小诸葛”、“赛诸葛”等。
一、惯用语解析
1. 足智多谋的人,常被赞誉为“智谋之士”或“智多星”。
2. 在任何团体或集体中,起核心和领导作用的人,我们称其为“团队舵手”或“领航者”。
3. 那些以精湛技巧和策略为特点的人,可以被称为“策略大师”或“谋略家”。
4. 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我们习惯上称之为“东道主”,表示对其热情好客的尊重。
5. 描述技术不精或勉强凑合的人,可以说他们是“半途而废者”或“初级技术持有者”。
6. 对于没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外行人,我们称之为“门外汉”或“非专业人士”。
二、现代足智多谋的人物示例
1. 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才智和远大志向的人,如比尔·盖茨,可称为“创新天才”。
2. 能够准确审时度势的人,如马云,可以被誉为“商业智者”。
3. 提出正确策略口号并付诸实践的人,可以指的是“当代谋略家”。
4. 在组织中精心策划和发动工作的人,其工作精神和智慧值得我们敬佩和称颂。
三、成语解释及用法示例
足智多谋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富有智慧,善于谋划。这个成语源自元代无名氏的《连环计》。足:在这里表示充实、足够;智:即聪明、智慧;谋:指计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例如,在历史和现实中,很多杰出的人物如诸葛亮等都可以被称为足智多谋的代表。其近义词有智谋过人、大智若愚等,反义词如愚昧无知、束手无策等。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或者“在解决问题上,他总是足智多谋”。
四、其他相关惯用语解析
1. 我们常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称为“糊涂虫”,而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则被戏称为“铁公鸡”。
2. 世故圆滑、善于交际的人可以被称作“老油条”,而技艺不精的人则常被戏谑为“三脚猫”。
3. 对于在团体中起关键作用的人,除了称为“领航者”,有时也被称为“主心骨”。
五、更多相关惯用语及解释
1. 安乐窝:指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
2. 白日梦:指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3. 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
以下惯用语及解释依次类推,不再赘述……
1. 扣帽子:在未经深入调查和了解的情况下,就给人或事打上不好的标签或名目。
2. 捞稻草:在绝境中徒劳无益地挣扎,寻求一线生机。
3. 老大难问题:指问题复杂,难以解决,历来都是难于处理的难题。
4. 老掉牙的事物:指陈旧过时,已经为人所厌弃的事物或言论。
5. 老狐狸般的人:形容非常狡猾、诡计多端的人。
6. 老皇历的规矩:指陈旧过时的规定或习惯,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7. 真相败露:指隐蔽的事实真相被揭露出来。
8. 胡闹或瞎扯的行为:比喻说话或做事毫无章法,胡乱进行。
9. 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缩略语:用来形容粗心大意、不拘小节、轻松愉快的人。
10. 难缠的人或事:指难以应对或处理的人或事,容易引发麻烦和纠纷。
11. 不及时的举动:比喻事情已经迟了,再行动已经没有意义了。
12. 为别人效力的人(多含贬义):指那些为别人做事,没有自己主见和立场的人。
13. 外行人:指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不了解、不熟悉的人。
14. 使人迷惑的圈套或计谋:比喻让人上当受骗的计策或手段。
15. 拖延时间的工作态度:指在工作中故意拖延时间,不积极完成任务的行为。
16. 无足轻重的问题:指那些不重要、不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7. 主要矛盾或关键所在:比喻事物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18. 敢于冒险拼搏的人:指那些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冒险尝试的人。
19. 向人谄媚奉承的行为:指为了讨好别人而做出卑躬屈膝的行为。
20. 在人手下打杂的角色:指扮演次要角色,做一些琐碎事情的人。
油滑老手
在北方俚语中,有一个特别的词汇——“老油条”。它蕴含了几种不同的含义。它用来形容一个人阅历丰富,世故、油滑,不厚道、不诚实,即口头上答应得好,但实际上并不兑现。它也指在一个单位工作久了,对工作变得不用心、不负责,只是应付了事,每天表面上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工作上马马虎虎。还有人认为,“老油条”并非仅限于北方俗语,而是汉语中的一种俗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无法再加工、无法调教和提高素养,不可救药,对他无可奈何,只好任其堕落。
★油滑人物的剖析
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对油条情有独钟。与油条相关的词汇在南北地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歧义。“老油条”这个词,描绘的是一位集圆滑、世故、练达、狡辩等品质于一身的人。如今,有人用“老油条”来形容在世界各地游历了二十年的米卢。这种“老油条”的品质体现在:米卢能在短时间内对陌生人作出深刻的心里判断;他能在微笑中突然变脸,用坚定的目光直视对方,如果对方能够回以平静的目光,米卢便会重新展露笑容。
当我们回到真正的“老油条”时,对于其定义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老油条”是指不新鲜的油条,比如将早上未卖出的油条留到第二天再次油炸;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老油条”是指油炸时间较长的油条。
梁实秋先生倾向于后者。他描述道:“现在的烧饼油条,让我想起了北平的情景……有一次我和齐如山先生谈及此事,他希望这里的油条能更脆一些。当他请求炸油条的人特别炸焦时,那人因为可能睡眠不足(炸油条和烙烧饼的人常常睡眠不足)而翻了个白眼说:‘你有钱?我不伺候!’”
对于我而言,两种“老油条”我都不太喜欢。我认为一根优质的油条应该是从油锅里捞出后三分钟内食用,这样它既香脆可口,又富有嚼劲和细腻的口感。过于坚韧或过于脆硬的油条都失去了其本色。
炸油条的摊位总是热闹非凡,其实油条的制作过程相当简单。然而很少听到有家庭自制油条的原因,是因为一般家庭没有那么大锅和那么高的火候。
制作原料包括:面粉、碱面、食盐、菜籽油、苏打粉和白矾等。将盐、碱、苏打粉在温水中溶解后,倒入面粉中揉成软面团,经过反复揉搓和再扎成面团后放置片刻再次揉和,直到面色光亮为止。炸制时将面团切块并捋成长条状,用筷子将两条合在一起并压紧后拉长约一尺左右入锅油炸。炸制时需用中火并不断翻转油条至金黄色即可捞出食用。
尽管在美国人们给油条起了一个洋名——“CHINESE DOUGHNUT”,但无论在哪里它的“咸香”味道始终不变。因此吃油条时最好搭配甜豆浆食用。此外我认为判断一种食物的美味程度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与之相配的食物很多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搭配方式——就像油条和大闸蟹虽然身份和地位有所不同但它们却有共同的特点:都是食物中的极品都是美味终结者因此都是最好吃的东西之一。
上海人和香港人都有吃“粢饭团”的习惯即把刚煮熟的糯米饭包裹在湿毛巾里并加入盐、糖和肉松等调料再将三折后的油条用米饭包裹起来捏成大饭团食用虽然这比单独吃一根油条显得更丰盛但经过挤压后的油条会失去原有的口感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吃油条就是吃它的空气:“大饼与油条同食不仅因为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比更是一种中国人自己的发明有人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若压扁了便稍差了些因为它里的空气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