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雨水:每年的2月18日至20日,表明气候逐渐转暖,降水量开始增加。
3. 惊蛰:每年的3月5日至7日,春雷开始响起,气温上升,气候和风的变化较大。
4.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至22日,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平分,春季的生长季节全面展开。
5. 清明:每年的4月5日至6日,气温显著变暖,是踏青扫墓的好时节。
6. 谷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降水量进一步增多,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7. 立夏:每年的5月5日至6日,夏季的开始,万物生长旺盛。
8. 小满:每年的5月20日至22日,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9. 芒种:每年的6月5日至7日,北方是麦收和稻种的时候,农事繁忙。
10. 夏至:每年的6月20日至22日,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盛夏即将到来。
11. 小暑:每年的7月6日至8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
13. 立秋:每年的8月7日至9日,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季的开始。
14. 处暑:每年的8月22日至24日,炎热天气即将结束,暑气消退。
15. 白露:每年的9月7日至9日,气温迅速下降,天气凉爽。
16.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再次平分,之后北半球白天变短。
17.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至9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气温继续下降。
18.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至24日,地面上的水汽在寒冷的天气中凝结成霜。
19.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至8日,冬季的开始,气温进一步降低。
20.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至23日,冷空气势力增强,开始出现降雪。
21. 大雪:每年的12月6日至8日,降雪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 冬至: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之后白昼逐渐变长。
23. 小寒:每年的1月5日至7日,标志着冬季最寒冷时期的开始。
秋分时节,秋季已过半,北半球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此时正值秋季最忙碌的时期,既要抓紧犁地送粪,积极备播小麦,又需收获秋季作物。俗语有云:“七月十五看天象,预测年景更胜神仙;月圆之际云彩接,年景美好不言而喻;若见月光惨淡落,来年粮食收成忧。”
随着寒露的到来,气候明显转凉,夜晚已有寒意。农谚传承着智慧:“寒露时节不割谷,错过时机更待何时”,“寒露不刨葱,等到立冬行动迟”,“农事时节贵如金,一忙三分旺”,强调了寒露时节的农事重要性。
霜降之时,天气转冷,露水凝结成薄霜。农谚中揭示:“霜降有霜,米谷满仓”,“若十月无霜,种地收获恐不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霜降时的天气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来临,太阳黄经达到特定角度。古人认为“冬是终了”,意味着作物收割后要收藏。农谚中强调:“立冬耕田,土壤养分增”,“冬耕深,如获黄金”,冬季耕作对于土壤养分的积累至关重要。
小雪时节,气温下降,雪花飘飘。此时正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始,整修道路,开展副业活动。农谚中蕴含智慧:“修渠筑坝,水利无忧”,“修好水渠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水利建设是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大雪时分,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农事活动继续以水利建设、整修道路为主,开始磨粉、生产粉条等商品。“瑞雪兆丰年”,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冬至时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标志着严寒天气的开始。《冬九九歌》中描述了冬至后的天气变化。
小寒和大寒,严寒天气持续。“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梅花是小寒节气的代表,其自古便是诗人咏赞的题材。
大寒是全年最冷的时段,时值农历十二月,人们开始准备过年。
你男友发的一组数字是表达对你的深深爱意:“2”代表爱,“0”代表你,“1”代表要,“5”代表我,“4”代表死,整体意思是“爱你爱得至死不渝”。在此恭喜你们,希望你们心心相印,终身相伴。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包括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特定节令。这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从天文角度划分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代表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