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少昊的重孙伯益在协助大禹治水后受到夏王的封赏,其子若木被封于徐国,其地大致位于今安徽省泗县北。
3.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在江淮地区活跃,被史书称为徐戎、徐夷或徐方。
4.在春秋时期,徐偃王反叛周朝,遭到周穆王与楚国的联合镇压,但徐偃王之子宗后来被封为徐子。
5.战国时期,吴国灭掉了徐国,随后越国灭吴,最终楚国吞并了越国,徐国的领土最终并入楚国。
6.徐国子孙因此以国名徐为姓,分散居住在江淮地区。
7.徐字的拼音为xú,它的含义包括缓慢、慢慢地,也是中国一个常见的姓氏。
8.扩展材料中提到徐姓相关词汇,如纡徐(yū xú)、徐图(xú tú)、徐缓(xú huǎn)、徐卢(xú lú)和徐陵(xú líng)等,展示了徐姓在文化和地理上的丰富内涵。
9.宋朝时期,徐姓人口约为84万,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17位。江西省是徐姓人口最多的省份,约占全国徐姓人口的23.5%。
10.徐姓主要集中在江西、浙江、山东、江苏四个省份,这四省的徐姓人口占全国徐姓人口的62%。
11.福建、安徽、四川、湖北、河南等五省的徐姓人口较为集中,占全国徐姓人口的30%。
12.当代徐姓的分布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为主,约占全国徐姓人口的41%。
13.山东、江西、安徽、河南、湖北五省的徐姓人口也较为密集,约占全国徐姓人口的30%。
14.江苏省是当代徐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15.全国徐姓人口的分布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广东东部和四川为中心的高比率分布区,而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的徐姓人口相对较少。
徐姓的由来: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也有另种说法的是:相传夏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国(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有徐君偃,他聪明仁爱,颇得百姓拥护,搐力日强。当时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海,往往一出就是几年,国政无人管理,诸侯多有怨言。后来徐君偃在挖河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箭,他以为这是天赐祥瑞,顿时产生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诸侯听说他得了神弓神箭,纷纷前来归附,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领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周穆王此时正在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那里作客,得到消息后连夜动身,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回到周都,点起大军前去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回来得这么快徐姓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它源出嬴姓,与夏朝徐若木有关。徐若木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其子若木于徐国(位于今安徽泗县北部)。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徐姓还源自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约占全国人口的1.43%。徐姓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四省,其中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
关于徐姓的一些组词和拼音,例如徐徐(xú),表示缓慢的意思。还有一些罕见的复姓如徐卢。关于徐姓的详细历史和分布,建议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或徐姓族谱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徐姓在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人物,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徐晃、徐盛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