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中后期至明朝,福建全省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动,原先的八路改为了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从宋至清的九百年间,福建一直保持着这种八府的建制,因此被称为八闽。
关于福建的八闽大姓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它们代表着从北方战乱地区逃到福建的八个姓氏的家族,这些家族在福建落地生根并做出了许多贡献,因此人们将福建称为八闽。
历史上,除了八闽的说法,还有七闽的说法。据说古代福建的闽人分为七大部落,因此有七闽的说法。但是七闽指的是现在的福建和浙南两个地区,所以用来指代整个福建不太恰当。
福建的地理特点也十分独特。福建的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的重要集散地。福建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面积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福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适宜甘蔗等喜高温作物和亚热带植物的生长。
关于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姓和氏曾经不是一回事。氏是从姓那里派生出来的。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其来历大致可以分为十二种类别。如以国名为氏,以邑名氏,以乡、亭之名为氏等。
古代人的姓与图腾崇拜有关。在氏族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图腾的名称逐渐演变成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除了与图腾关系密切外,姓的形成还与女性有关。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女”和“生”组成,说明最早的姓与母亲的姓有关。
在法国,常见的姓氏有Martin、Bernard、Dupont等。在德国,人们常常姓Schultz、Mueller、Shmidt等。而在苏联时期,Ivanov、Vasiliev、Deternov等姓氏颇为常见。
在中国,四大姓张、王、李、赵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据统计,张姓人口众多,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左右,堪称世界大姓之一。根据史学家李栋明的论文,华人最大的十个姓占人口比例高达40%,约四亿人。
中国各地的农村多以族姓聚居,一个村庄往往只为一姓居民所居。各族姓开拓一方,繁衍一方,独占一方。从西晋到宋末,中国经历了多次移民浪潮,各族人民逐渐融入汉民族中。这种聚族而居的现象在各地府、州、县志中均有详细记载。
中国的姓氏文化中还包含了许多避讳和禁忌。比如,某些地区张姓人家不演《薛仁贵征东》剧目,因戏中有暗害忠良的情节被认为有辱同宗。还有的地方因同音或谐音而有所避讳,如卢姓人称风炉为端灶,黄姓人则不称黄鳅而称湖鳅等。
周朝是中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此后,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逐渐增多,可以说大部分的姓氏都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来。
如今,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夏商周时期,姓和氏有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姓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据《通鉴外纪》记载,姓是统其祖考之所出,氏则是区分子孙自分之别。姓的起源较早,形成后也相对稳定,而氏的起源较晚并不断变化。在《国语·周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姓与生有关,以此相生,虽然历经百世,姓却不改。族则属之,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在商周以前,姓被用来区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则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逐渐模糊。司马迁作《史记》时,将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姓的形成和发展与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有关,其作用在于方便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之,氏的起源广泛,滥觞形成。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界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以古姓命氏;以先人名或字命氏;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以职官名称命氏;以职业技艺命氏;以祖上谥号为氏;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因逃避仇杀改姓等。姓氏的起源形式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发展变化。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了新的姓氏。
关于姓氏的神话十分丰富。例如姬姓与黄帝有关;姒姓与大禹有关;子姓与殷商王室有关等。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家族的认同感。这些神话故事世代相传至今仍然被广泛接受和传承。
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仅在社会学科中得到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姓氏的分布和研究对于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国人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并以父系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但并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在中国人中一直存在着改姓的现象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但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稳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仅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而且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也揭示了血缘文化与生命遗传物质进化的紧密联系。第二部分:姓氏与同姓人群的分布
在中国,长久以来存在着一项独特的风俗,那就是同姓族群的聚集和联宗修谱。由于婚姻半径较小,婚姻地域相对固定,从而塑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情况。我们说中国人的姓氏分布,其实主要是对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进行探究。
在中国的姓氏体系中,存在着大姓和小姓之分,或是常见的姓氏与非常见的姓氏之别。令人注意的是,仅占总姓氏数量不到5%的百大常见姓氏,就已汇聚了超过85%的人口数量。而那些占总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却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这百大常见姓氏的分布,不仅是各地区人群遗传组成的重要体现,更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以及地域间人群的亲缘关系深度。相比之下,非常见姓氏的人群则更多地展现出其地域特色和相对较高的隔离程度。
中国人群体迁移的方向,也反映了其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从群体遗传学的视角来看,中国汉族存在着南北两大遗传上异源的群体,而千百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大致位于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对中国人的姓氏及同姓人群分布规律的研究,或许能成为探索中国人起源,特别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全新重要途径。
异读现象在姓氏中的应用
在中国的姓氏学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叫做“异读”。这主要是指某些汉字作为姓氏时,会有其特殊的读音,与日常使用时的读音有所不同。这种异读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姓氏中保留了古音,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地方方言的影响。
举例来说,有些常见的姓氏用字存在着异读情况。如:“重”姓,通常读作Chóng音崇,作为姓氏时却应读作其他音;“区”姓,日常中读ōu音欧,作为姓氏时也是如此;又如“仇”姓,日常中读Qiú音求,但作为姓氏时也是如此。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姓氏用字存在异读现象,如“秘”、“冼”、“解”、“折”、“单”、“朴”、“翟”、“查”、“万俟”、“尉迟”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姓氏用字存在一字两音的情况。这意味着同一个汉字作为姓氏时,由于两个不同的读音,而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姓氏。比如:“乐”姓,在北方和“月”字同音,而在南方则和“勒”字同音;“召”姓在不同族属中有不同的读音;“罩”姓原籍中原读作“谈”,而在两广或壮族地区则与“秦”字同音。这类同字不同音的情况,代表着不同的姓氏,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同一姓氏在不同地区、不同族属的不同读法。